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桂林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目标、定位与策略,并对城市景观风貌进行分区控制与引导。本规划对于桂林山水格局的保护、城市景观形象的树立、城市风貌发展的定位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筑风貌控制是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者们通过对新建建筑物加以规定、约束,对现存建筑提出原则性调整意见,从而实现城市风貌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开发区现状建筑的进行简单论述,针对开发区建筑风貌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对开发区建筑风格进行相应的分类分区控制,对开发区建筑风貌控制提出了管理策略,希望对广大规划管理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风貌概念的界定、派起及所面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总体设计应该通过理清规划定位、明确研究内容、构建科学的编制办法和实施保障体系来完善其编制体系,提升编制的科学性.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编制办法的完善,将进一步的充实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内涵,引领城市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城市风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从绿色基质、山水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城市建筑等五个方面对南宁城市风貌现状做出深入的分析,提出南宁城市风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在规划中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路超  徐连捷  栾峦 《城市建设》2011,(1):10-10,12
泉城特色风貌带是一条最能体现济南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观带。然而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风貌带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本文通过对风貌带特色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风貌带特色营造的定位,重.最对风貌带特色营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石国栋  张楠 《城市建设》2010,(6):28-28,30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城市风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从绿色基质、山水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城市建筑等五个方面对南宁城市风貌现状做出深入的分析,提出南宁城市风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在规划中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 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 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 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 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 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 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 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 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永春 《经济地理》1999,19(2):44-49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的发育却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如关中盆地、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四川盆地等地的城市。狭义的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工业城市,正处于工业污染严重、棕地荒废闲置、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城市病”的高发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针对治理“城市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理念。以“三线”建设的代表湖北荆门为例,提出了“问题识别→网络构建→任务筛选”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城市修补策略,初步探索了工业城市双修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对龙海市城市风貌特色分析入手,确定城市形象定位为:恢复"月港"古城风貌,塑造具有闽南(龙海)文化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然后从塑造方法、基本格局、分项设计、实施保障四个方面对龙海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城市景观风貌奖是国家级别跨学科、跨行业的 特殊奖项,迄今已有30年历史。追溯和梳理了该奖项与日本 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伴随发展之历程;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全样 本展开分析,并对重要作品和事件展开进一步甄别研究,归纳 出若干动向;然后换个视角即日本相关政策制度如何影响该奖 项,进一步审视日本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途径及效应;借鉴日 本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风貌是人们对城市印象的概括,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本文以蓟县总体设计为实践载体,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套城市风貌特色的控制引导方法,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在城市设计操作中保留并发扬城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根据城市主体是否向山体上部发展可分为山城和河谷阶地型城市两大类。与平原型城市相比,西部河谷型城市由于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环境污染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为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在分析西部河谷型城市面临的特殊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西部河谷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并结合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实际情况,给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西部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天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容量是河谷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基于河谷用地空间、可供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三个影响因素下的人口容量测算方法。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天水市为例,计算出上述三个因素下的各自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为:73.5万和109.8万;77.66万和211.39万;73.37万和116.96万。根据木桶原理“最短边”因素发现,现有发展条件下天水市适度人口容量应为73.37万、最大人口容量为109.8万。  相似文献   

16.
为遏制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退化并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及农民脱贫,中国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修复区往往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落后的双重特征,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建设势必对区域农户生计产生重要影响。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框架,从农户生态修复的意愿、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生计策略、农户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行为的影响五个方面概述了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结合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 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 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 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 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 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 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 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 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 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煤炭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的资源型城市在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