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卫星定位方式,在S湖面选取五个观测点,对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水中主要指标营养源CODcr.、TP、TN含量由原来的天然河水补给时9月份的峰值220、2.6、2.19(mg·L-1)分别下降到180、2.1、1.83(mg·L-1),NH3-N含量由5月的峰值1.92(mg·L-1)下降到1.68(mg·L-1);叶绿素和水体的PH也基本成良性发展态势,水体的富营养化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使用生态漂移岛为主的立体生态学复技术,对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修复植物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指标物蓝藻和各种营养源的去除和控制率达到97%以上,实验点水质有较大改观,基本可避免城市景观水体因再生水补给带来的二次深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5—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民族地区的生态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探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的生态效率呈现先缓慢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地区各省份的生态效率差异较为明显;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资源投入的较大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未达DEA有效的主要因素。(3)地区因素、对外开放度与环境规制是阻碍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SBM模型测算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分别构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PVAR模型,研究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和公共管理变量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1—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加剧;东中部地区旅游生态效率负响应于文化氛围,而在西部地区为持续增强的正响应;人口素质对中西部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弱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公共管理变量的正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滞性,西部地区见效最快。基于此,提出提升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建议,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江苏省的51个县(区)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发现,江苏县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年均0.8579,但年度之间略有波动,且各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51个县区中有27个未达到有效状态,其中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最低者年均为0.3696。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引致的非效率和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冗余引致的效率损失,其中农机投入冗余、耕地投入冗余、劳动力投入冗余和农业产值不足较为严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还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力度和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举措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因县施策,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采用1998—2012年中国各区域及1971—2011年国际各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区域及国际各国的生态效率,分析了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存在较清晰的分界线,其影响作用在不断变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下会对生态效率产生不同的作用;应结合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调整影响因素以达到提高生态效率的目标,单纯调整影响因素不一定能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6.
7.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4—2017年我国29个省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效率与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2模型,研究分析工业企业两者耦合协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值整体高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值,且两者综合评价值和两者耦合协调度呈不断增长及东部>中部>西部态势;企业规模、能源结构、研发资金投入和环境规制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生态效率和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都会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滞后期数增加,对耦合协调度影响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徐州典型居民社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了徐州居民对再生水的认知程度和使用意愿,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再生水回用宣传重点、使用再生水的影响因素及居民对再生水的支付意愿,为开展城市再生水回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龙  王迪云 《经济地理》2020,40(6):233-240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测度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但非均衡性趋于逐渐减小;MI指数显示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时序形态呈现"S"形。采用ESDA方法研究要素时空分异特征,全局相关性显示为"聚集—随机—聚集过程",呈"U"字型变化趋势;局部相关指数显示总体空间关联较弱,呈现从极化趋于均衡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影响因子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要素受经济因子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经济因子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影响弱于欠发达地区,生态因子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影响强于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2.
张秋凤  肖义  唐晓  黄寰 《经济地理》2022,42(11):54-63
实现最优生态效率对于改善环境条件同时确保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城市群视域,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99个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揭示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识别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发展较为稳定,呈上升趋势。2010—2019年,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2)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结构,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升—降的倒“V”型结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呈平稳上升趋势,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幅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起到了负向影响,而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重视区域异质性,发挥政府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17年16个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重污染工业企业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效应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7年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长,整体从中度不协调类型上升至基本协调类型,各个重污染工业企业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类型均会上升2~3个层次。(2)生态效率基本保持平稳,技术创新稳定增长,2013年之前技术创新滞后于生态效率,2013年之后生态效率滞后于技术创新。(3)研发资金投入、企业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科研支持力度对重污染工业企业生态效率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影响显著为正,促进耦合协调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14.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常新锋  管鑫 《经济地理》2020,40(3):185-195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度"一核一带一区"旅游生态效率及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时间上以2011年为界划分为平稳期和波动期,空间上变化显著;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一核一带一区"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生活污水回用于景观水中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同时又减轻环境的污染,其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本文首先提出生活污水回用于景观水的要求以及水质标准,针对这标准提出采用A/0-MBR处理工艺,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该工艺在处理生活污水回用于景观水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对景观湖水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景观湖没有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证明该工艺可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从而作为景观湖的不补给水.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工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DEA评价视角,全面评价湖南工业生态效率。选取科技投入、规模程度、环境监测、政府管制、经济发展速度、资本总额6项工业生产指标,采用DEA评价法测算湖南省14个市州的工业生态效率,对选取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显示:规模程度、政府管制与湖南工业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经济发展速度、资本总额与湖南工业生态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找到提高湖南工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切入点:限制湖南工业企业盲目扩张,规范政府管制行为,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节能环保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20.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再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水资源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将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风险理论引入再生水回用行为研究领域,建立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问卷收集数据,并对523份有效样本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公众的再生水回用行为态度;(2)公众对再生水的潜在风险意识会显著负向影响其再生水回用行为态度;(3)公众的再生水回用行为态度能显著影响其行为意愿,且还是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作用于行为意愿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