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沙漠、戈壁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为了揭示光伏产业对防沙治沙的作用和影响,文章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现有光伏产业及其发电量,与植物防沙治沙比较,从光伏转化太阳能、光伏的风障沙障功能以及光伏对植被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功能,其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化太阳辐射、调节沙漠、戈壁的热力平衡,削弱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发展的动力即大风的功能;二是风障功能和沙障功能;三是集雨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可望成为继造林治沙、沙障压沙之后的第三条防沙治沙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态足迹法并构建Tapio弹性脱钩模型,分析了我国养殖业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我国生猪养殖业生态负荷良好但受资源环境制约开始加重;(2)中东部地区生猪养殖业生态足迹需求大且生态损耗率较高;(3)生猪养殖业生态足迹需求普遍受饲料和耕地制约严重;(4)生态足迹需求与生猪养殖业产值间脱钩弹性关系可划分两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少峰 《经济师》2013,(10):36-37,39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欧盟国家不断地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我国光伏产业由于大部分的需求在国外,严重依赖于出口,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又分析了光伏产业在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最近几年的相关情况,结合纵向限制理论构建模型分析了光伏产业的一般情况。同时结合实际对无锡市各类光伏企业的调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构建光伏产业生态网络的思考——以江西新余为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生态网络的测度以及构建的影响因素两个基本问题着手,以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为样本,探索影响因素与产业生态网络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伏产业构建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工业生态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中国的光伏产业从各个方面来说,还处于萌芽状态。2005年以后这一行业以难以想象的惊人速度成长,根据SOLARBUZZ的统计,2008年全年生产约2600MW,占全球份额的32.9%,居于首位。由于多晶硅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聚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升级已是刻不容缓,而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又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善的。产业集群由于内部企业所具有的集中性和相关性使得其具备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以发挥其规模金融意义的可能。且一些具体的金融策略更是能在集群内部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的NRC理论框架,以浙江省的数据为样本,阐述了产业集群创新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其时空分异的动力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产业集群创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网络指数、创新资源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形成了杭州市辖区和宁波市辖区的强势区域,整体上产业集群创新仍显弱势,并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以及浙西南地区;产业集群创新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在2008年达到了峰值,出现了显著的冷点和热点集聚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杭甬连线和台温连线两大区域内,冷点区域的空间结构为浙西南区域的县市,空间范围上略有压缩;产业集群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企业研发、市场驱动、外商投资、政府引导以及城镇建设这五个动力因子均显著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但这五个动力因子在不同时期内作用强度不同,企业研发是产业集群创新的主导力量之一,其作用强度明显优于其他动力因子,外商投资和政府引导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传统能源,考虑环境收益和成本问题,可再生能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太阳能资源可开发潜力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最高的。本文聚焦于研究光伏产业,发现在优势明显的同时,出现了技术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情况,同时生产成本过高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应用,光伏发电的并网定价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电网和发电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双边交易计划优化模型、动态规划算法、发电总量目标分解方法、对策博弈模型、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等均引入了并网定价机制研究中;对策分析中,认为分区标杆定价模式较适宜引入光伏产业,并提出由于外部性问题,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以弥补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工商注册时间界定创业企业,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5-2018年黄河流域知识产权产业创业时空分布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知识产权产业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均有大幅提升,其中,创业规模的空间差距持续扩大,创业活力的空间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发展趋势;②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格局,创业活力的集聚特征比创业规模更显著,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典型城市化地区;③市场规模、工资溢价、创新水平、创业资本可获得性对知识产权产业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富裕程度对创业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影响机制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并且在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效果更突出。基于此,提出未来黄河流域需着力打造创业增长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协调推进上中下游创业型经济发展,将知识产权创业作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新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蕴含多重属性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并联系经济、人口等数据,对区域交通流量时空特征及所体现的社会经济意义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总体特征上,流量在10~11时和14~16时的时间分布呈双峰结构,划分的高、中、低三种流量类型空间分布则有明显集聚特征。2具体特征表现为空间上呈现点—轴—面结构,花桥、六合为独特节点,几大长江大桥为轴线,其余收费站则构成面;时间上,每一类收费站交通流量同样呈现双峰结构,但存在最高峰和次高峰。3交通流量连续24小时时间序列分离的动态可视化空间表达体现出人类跨区域的出行活动具有鲜明的昼—夜之分规律。4区域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德、关、日、韩国家的光伏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浙江十大光伏龙头企业及其它307家光伏企业的数据分析,总结了浙江光伏产业现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与问题,提出了基于市场、技术与产业链协同的浙江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借鉴德、美、日、韩国家的光伏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对浙江十大光伏龙头企业及其它307家光伏企业的数据分析,总结了浙江光伏产业现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与问题,提出了基于市场、技术与产业链协同的浙江光伏产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詹霞 《生产力研究》2013,(12):142-144
金融危机后我国太阳能产业急转直下,大批光伏企业破产,值得关注。文章首先从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认为政府应帮助光伏企业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弯道超车。依据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和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战略的思路,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卞芸芸  陈烈  沈静  周锐波 《经济地理》2008,28(2):322-326
专业镇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特色经济聚集体,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文章选取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后,深入探讨其集群特征,重点剖析其形成机理,并获得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相邻两年的重心迁移方向与距离.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来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动态梳理.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来探索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将计算每年的人口重心位置和相邻两年人口重心的...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开拓—扩张—调整三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失败的实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生态的要求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冲突,据此进一步探讨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创新生态系统进化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娟 《时代经贸》2013,(18):168-169
本文结合宁夏生态移民的现实,构建西北地区生态道德,对解决西北地区生态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婺源县33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绘制游客情感地图,分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定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特征上,游客高情感值主要分布在婺源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情感热度自东部、北部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呈现出“二核三次多从”的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特征明显。(2)在时间特征上,游客情感值在不同月份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高值常常伴随着季节性景观的展现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的开展而出现,呈现出时间上的同步性;游客情感均值月度波动程度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成熟度。(3)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与住宿、旅游政策与服务和游客个性化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交通的距离、旅游信息平台的数量是控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出发点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本文以珠三角区域为例,分析重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探讨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发展的耦合与匹配,探讨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