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 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省市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三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稳步提高趋势。2000年,北京呈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结构,天津与河北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比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二三一”型结构。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时空格局分析是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结合广西及其14个地级市2006—2017年用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研究了其水资源利用结构、效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广西总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农田灌溉用水(60.64%)、工业用水(17.3%)、居民生活用水(9.2%)为其主要用水结构;空间上,总用水量呈桂北桂中桂东桂南桂西的格局;桂北、桂中地区各用水结构的用水量均大于其他地区,其中,桂北的农田灌溉用水量、桂中的工业用水量分别为全区之最。②研究期间,广西水资源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万元GDP用水量、三产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持续下降,DEA结果在2011年、2013—2017年达到有效水平;空间上,桂中、桂南水资源利用效率优于其他地区,柳州市为全区最优,百色市反之。③广西总体不存在投入冗余,但各市除柳州市和防城港市外均存在投入冗余;广西总体应从用水结构、产业结构及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投入和规模投入等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各市应根据自身水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改善投入情况,但重点都应加大对水资源科技的投入,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京津冀城市群呈"双核心"发展,群内城市发育不均衡,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面临新机遇。本文从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地级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做了对比评价。研究表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地级市,衡水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最低,天津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质量指数低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石家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其他城市,上海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北京和天津,北京在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上海和天津,上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北京。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京津冀整体经济进一步增长.同时,京津冀对水资源需求势必会进一步增加.而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相对稀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差异较大.如何改善和协调京津冀各区域各行业水资源使用效率,对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京津冀投入产出表的线性规划模型,测算京津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发现:整体而言,京津冀水资源使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用水效率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从地区上看,河北服务业与工业用水效率较高,而北京和天津的服务业用水效率相对较低.据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和协调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京津冀经济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三次产业水资源消耗比重与产值结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构建三次产业用水比重与产业比重之间的长、短期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用水比重与产值比重间存在着稳定的长、短期线性关系;第三产业用水比重与产值间仅存在稳定的短期线性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水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因子扩展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脉冲分析方法探索地方财政税收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区域结构非线性,河北产业结构是京津冀财政税收的最强受益者,北京产业结构是最弱受益者,天津产业结构受益程度适中;时间维度非线性,北京的财政税收对区域内产业结构溢出效应在时间上呈正态分布形态,天津和河北的财政税收对区域内产业结构溢出效应在时间上呈现卡方分布形态。研究对理解京津冀地区的财政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特征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以昆明市2014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了该市2014年的水资源足迹,并评价了其水资源利用现状。研究表明:(1)2014年昆明市总的水足迹高达119.915×108 m~3,人均水足迹为1 809.76 m~3/人;(2)农业是昆明市耗水量最大的产业,其水足迹达到43.319×108 m~3,占到本市生产服务用水的77.42%;(3)昆明市水资源匮乏度为241.6%,水资源压力指数为112.7%,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4)从产业水足迹上看,第一产业水资源足迹最高,万元产值水足迹最大,水足迹经济效益最低,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业水足迹经济效益最高,侧面证明了旅游业是绿色低能耗产业;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本地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以及从外地调水和加强虚拟水贸易等方式降低该市水资源压力,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业和城市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卫东 《经济地理》1996,16(2):71-76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和城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工业和城市用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长期增长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工业和城市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对策。包括:完善、强化水资源管理;供水与排水、用水与保护并重;继续深入推行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节水产业体系和调整工业空间结构、建设滨海节淡水产业带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张掖地区水资源概况,分析了张掖地区用水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通过农业节水来完成,而且要在当前情况下,积极实现用水结构的调整,将宝贵的水资源分配到更有价值的产业,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构建节水型社会。作者就此提出了今后张掖地区基于水资源条件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未来十年中国水资源需求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发展研究》2013,(11):12-18
先行国家用水总量基本都经历了“库兹涅茨曲线”式的增长路径,达到用水峰值时,人均GDP基本处于15000~20000国际元的区间,第一产业的比重降到5%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0%~ 40%的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上升并达到60%以上.用水效率总体呈现先低后高的特征,不同国家间的用水效率与水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典型事实推断,未来十年,中国水资源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在2022年最高将可能达到6800亿立方米左右,但仍未达到峰值.分用途看,十年间,工业用水将会达到峰值后相对稳定,此后呈缓慢下降态势;农业用水总量将会随着用水效率的提升而逐步下降;生活用水将会稳步上升,成为推动未来用水量增加的重要力量;生态用水将会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才志  谢巍 《经济地理》2011,31(4):666-672
文章综合考虑了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用水强度及人口规模四因素对产业用水量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7—2007年的三次产业用水量变化进行分解分析,以从时间序列上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同时结合ISODATA聚类模型对各效应进行空间聚类,从而对各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扩大拉动了我国产业用水量的增长,1997—2007年其效应平均值分别为670.47×108m3和33.47×108m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量的扩展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期效应均值分别为-208.62 m3和-480.62 m3;②1997—2007年经济水平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 056.96%和12.8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7.64%和-852.16%。经济发展水平和用水技术水平是导致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③各种效应的空间分异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人口数量与效应的驱动作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产业用水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的目标需要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将在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大北京"规划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天津和河北也不例外。京津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层次各异,但在"十五"期间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这一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对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相似程度、专业化程度和优势产业进行了比较,运用投入产出弹性模型,对滨海新区、北京和河北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合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与资源要素禀赋,实行跨行业的区域产业合作,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与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霍玲 《经济论坛》2003,(13):56-56
近期黄骅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产业结构仍在“二、三、一”的基本格局下进行变化。随着黄骅港和朔黄铁路的建成以及城市聚集规模的初步形成,运输、仓储、商贸、金融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将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全市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一、黄骅市产业结构现状(一)黄骅市农业结构现状据统计,1997年黄骅市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2%,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8.8%。较小的国民经济比重和较多的从业人口说明,黄骅正处于从传统小…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框架下,运用联立空间面板模型讨论了雾霾污染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分别测算了实施"煤改气"项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向中西部劳动力大省转移4种情景下,雾霾污染的变化。结果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京津冀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下降约0.20~0.29 μg/m~3;河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能源强度下降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下降0.48~0.57 μg/m~3;东部沿海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下降0.71~0.95 μg/m~3;中西部劳动力大省工业产值比重上升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上升0.69~0.93 μg/m~3。从模拟结果来看,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雾霾污染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河北,推进京津冀共同发展.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协同的发展方式,协调京津冀区域的各个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发展差距.2016年为开局之年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又明确指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其中河北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衡水市作为冀中南的一个地级城市,经济总量偏小、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滞后.在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衡水市全域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战略,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精准地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即如何科学规划,避免定位重复和承接无序竞争对于衡水市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探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策略,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及条件 由于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形成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这说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有52个矿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相似文献   

18.
利用IPCC法计算京津冀六大高能耗行业碳足迹,利用de Bruyn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二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北京碳足迹贡献度起抑制作用,天津促增作用趋势下降,河北促增作用趋势上升;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京津冀碳足迹主要促增因素,能源强度效应起主要抑制作用,能源结构效应差异明显,北京起抑制作用,天津起微弱抑制,河北起促增作用。最后分析各行业的影响因素,依据行业特点制定碳减排策略,实现三地联控联防联治。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产业创新行为是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关联的动力来源。基于200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数据,就京津冀产业创新行为对产业空间关联的作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保定、沧州等地的产业中心地位正在加强,北京和石家庄的产业中心地位在下降;自主创新行为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力量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开放创新行为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作用具有关系异质性和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京津冀产业关联网络的现实特征,在建设"北京研究—天津开发—河北应用"创新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联合开展产业创新活动,促进产业的有效联系和要素整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分析的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涵 ,首次构造了产业梯度系数 ,并依此测算方法对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工业各行业进行了分析 ,以此测算结果为依据 ,指出 :通过转移与互补方式来实现京津冀资源、研发和营销的整合与重组 ,以优化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区域工业结构 ,达到“1+1+1>3”的整体京津冀经济圈的工业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