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经济》2018,(3):107-114
基于2005—2015年中国1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可使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2~4个百分点;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三个机制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了0.33%、2.32%和0.81%;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兑现碳中和承诺,有待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针对这一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了检验智慧城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8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相结合(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朝亮  孙旭 《经济论坛》2023,(11):141-152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运行效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提供了新方案。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基于中国99个地级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运行效率的政策影响,并对动态效应和城市规模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且PSM-DID方法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与非试点城市相比,试点城市的城市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动态效应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有持续的正向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规模大的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7.
湛泳  李珊 《财经研究》2022,48(1):4-18
在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基于2003-2017年我国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选用SBM-GML指数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利用PSM-DID模型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激发区域创业活力,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交互促进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在常住人口100万及以上规模城市、东中部地区以及具备人、财、物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更加显著。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融合能够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的研究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经验证据,也为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2006—2018年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效率,分析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部六省城市生态效率以2014年为转折点呈先降后升变动;南部省份生态效率普遍高于北部省份,排序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城市生态效率的高值区由“E”字型集聚转而趋向空间分散,2014年后又出现“由”字型空间集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富裕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快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转变、遏制污染产业转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利用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选取江浙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运用三阶段DEA与Bootstrap-DEA方法对该地区25个城市在2009~2012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剥离了外部环境因素、随机误差、样本敏感性及生产前沿面完全效率状态的影响,为现实评估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提供了更为精确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DEA测度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被不同程度地高估或低估;2自2011年以来,大部分城市的决策与管理水平都趋于成熟,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3由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在这4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2011年以后,整体升幅显著。根据Bootstrap纠偏以后得到DEA排名,上海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最高,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浙东地区高于浙西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前期资源消耗及后期环境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效率是衡量生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对内蒙古地区2001~2009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CO2、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内蒙古地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效益的达成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重包络分析测算了生态效率,计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和系统矩估计方法验证了我国30个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清洁能源发电在中间所起的传导作用。测算结果表明:产业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均会提高生态效率,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清洁能源发电通过能源消费结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提高之间发挥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于扬  夏德峰 《经济经纬》2022,39(1):24-35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林小莉  王德起 《技术经济》2022,41(11):104-113
基于2006-2018年我国1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全国性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通过PSM-DID方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试点的智慧城市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地区异质性而言,相比于中西部区域,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对东部区域城市绿色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显示: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分别通过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产生绿色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则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并据此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正华  钟伟  史欣向 《技术经济》2012,31(7):14-19,46
首先,根据文化资本的构成选取间接测量指标,利用2002—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文化资本量(包括有形文化资本量和无形文化资本量)进行了评估测算;然后,运用随机前沿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文化资本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平均企业研发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形文化资本和无形文化资本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控制变量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自然资源消耗对企业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探求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本文选用2011—2019年中国22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产业升级指数,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未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机制分析表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通过创新机制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从而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行政等级异质性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对地级市以上级别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而普通地级市的结果不显著;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对规模较大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其中城市规模适中的特大城市促进效果最好。本文为引导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尤其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区域生态效率,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理论层面提出互联网发展对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机制,并以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互联网发展都能推动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这一结果在剔除样本城市、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及使用准自然实验下均具有较强稳健性。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特征,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这种提升效应整体呈现“西部—中部—东北部—东部”的降序排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非省会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非资源性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更明显。机制分析的结果印证了互联网影响城市生态效率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围绕互联网发展和城市生态效率的共同促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2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变化,并结合Tobit模型计量分析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普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辽宁省波幅较大,吉林省相对最好,黑龙江省近年改善势头较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度和科技水平则阻碍了生态效率的提高,上述影响因素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际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并利用删截正态回归模型(Tobit回归模型)分析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然而工业生态效率正逐年好转.大多数省份工业生态效率较低,它们在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排放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省际、区域间工业生态效率差距较大,促进地区之间的工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和外资利用对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而工业污染治理和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弱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灰色评估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钢铁企业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经济效益指标、资源能源效率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和循环经济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和销售收入、经济增加值等14个二级指标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对某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