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湿地是地球上除海洋、森林以外的第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净化水体、涵养水源、调节局部气候、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湿地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湿地每年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湿地微生物活跃度进一步增强,使得湿地甲烷排放量持续快速增加,目前已占全球甲烷年排放量的30%左右。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2.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气体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70%。为应对全球变暖,各国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除人工减排增汇外,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生物碳汇功能起着主导作用。生物碳汇主要类型有森林等陆生植物碳汇、水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碳汇、水生高等动物碳汇等等,各种类型生物碳汇功效不尽相同,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3.
甲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不少家庭做饭、烧水用的天然气就是以它为主要成分的,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还是一种具有较高“全球变暖潜势”的温室气体,在20年时间范围内,其温室效应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2倍。根据科学家测算,目前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达到30%,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目前全球甲烷排放中有60%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为甲烷排放中有40%来自农业部门,35%来自能源部门,20%来自废弃物处理环节。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利用统计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回归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加又是引起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节约能源,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的国际动态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已经成为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人类面临的世纪挑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人类经历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灾难,进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达成了共识.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核心之一。我国火电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总二氧化碳总排放的一半。而信息化建设为火电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系统分析了我国火电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信息化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最后,对将来火电企业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健 《经济》2010,(Z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健 《经济》2010,(1):31-3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 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张健 《经济月刊》2010,(1):31-3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暖,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如何减少其排放变得尤为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传统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来征收碳税,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事实上,有些国家已经率先实行征收碳税。本文就中国是否应该征收碳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4.77毫米/年,比1993—2002年升高了一倍多。气候变暖导致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地中海热带气旋“丹尼尔”是2023年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气象灾害,极端高温干旱气候还在欧洲、加拿大以及美国夏威夷引发了极具破坏性的山火。极端气候严重冲击了全球农业发展,导致全球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为应对气候变暖危机,各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减排承诺,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个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 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性组织“气候集团”4月27日在伦敦成立。该组织得到英、德等国政府和汇丰银行、英国石油、壳牌公司等多个金融机构及国际知名企业的支持,将开展全球性合作,加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工作。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成立大会上说,“签署《京都议定书》只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第一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该集团负责人说:“一些国家和企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希望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量远大于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其他温室气体,它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在100年时间尺度是CO2的28倍,20年时间尺度是CO2的84倍。当前,甲烷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甲烷的深度减排是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1.5℃以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变暖,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如何减少其排放变得尤为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对生产中使用的传统化石燃料的舍碳量来征收碳税,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事实上,有些国家已经率先实行征收碳税.本文就中国是否应该征收碳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显著,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一次能源仍将以煤为主。减少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迫切。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从国际形势、国内现状以及煤电系统三个层次出发,研究其成本分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煤电系统CCS下成本分析的基本原则;介绍了煤电系统CCS下的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规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引起各国政府关注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利用法律、经济各种手段,健全低碳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不断进行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把气候变化列为全球第三大挑战,同年八国首脑会议也把气候变化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陈兆江  陈思宇 《时代经贸》2013,(14):152-153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得不同寻常: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极端气候、自然灾害频发。这种不断出现、大范围气候的变化对电力行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风力发电能力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受到了限制、对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的抗压能力和技术有了更高要求、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量有所提高等等。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发电的主要发电能源——火力发电,因为其产生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全球变暖、以及对居民健康的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火力发电未来如何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力行业未来如何发展。面对这种极端气候,电力行业可以“上大压小”、发展超临界机组来减少火电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逐步实现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的新能源为主力的发电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