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是影响城市绿地的基础性自然因素,定量研究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利于合理调控城市绿地建设。以中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探究1996—2015年不同气候区划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看,不同气候区划具显著差异,热带高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高于半干旱、干旱区,其中,热带与湿润区、半湿润区城市重合度高,是气候优势区位;2)从差异度看,不同气候区划差异度具明显区别,温带差异度高于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于湿润、半湿润区;3)从差异分解看,温度带间建成区绿地率不平衡对全国总差异的影响度大于干湿区间,温度带间差异是我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揭示气候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基于多尺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研判不同尺度间关系,可更确切且全面地揭示其特征,为探寻最佳研究尺度,以及制定兼具差异化和协调性的城市绿地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指数和尺度方差等方法,将地带、省、市3个尺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1996—2015年中国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1)差异测度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我国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在3个尺度上长期存在,均呈现缩小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2)尺度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建成区绿地率尺度方差及构成由大到小依次为市级、省级、地带级,即尺度越小,其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  相似文献   

3.
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匹配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速率计算和匹配状况分类模型,考察了1990~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整体状况与两者匹配类型的时空特征。实证分析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全国匹配率先降低后提高,匹配类型根据包含省份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慢匹型""快匹型""建滞型""人滞型";(2)四大地区的匹配状况具有较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东部"快匹型""慢匹型"分别呈递减、递增趋势,中部、西部的"快匹型"省份数量及匹配率逐步提高,东北以"慢匹型"为主;(3)匹配状况在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天津、上海为"人滞型",江苏等6个省份为"建滞型",浙江等8个省份为"快匹型",北京等18个省份为"慢匹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上海市房价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上海市外环以内2010年12月1014个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揭示上海小区房价的空间分异和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各影响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建成时间,到CBD距离,绿化率,到公园距离,距地铁站距离,距超市距离和距学校距离。同时,地理加权回归分解成局部参数估计优于OLS提供的全局参数估计,它可以深刻的揭示出房价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而且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用地图的形式更详细的呈现出城市房价的整体景观,这些都是传统OLS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POI数据共计250 522个兴趣点,运用核密度方法,对我国金融业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等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从金融产业整体还是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半壁始终占据显著优势;②金融产业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北京、上海始终处于高集聚区;③影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子不同,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源、信息流动、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因子的作用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储蓄、工业化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逐步减弱;④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呈现了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没有出现减弱和独立的关系。2010年,对外开放水平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2016年,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比较均衡,人力资源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础设施新建或改扩建、资源开发占用、搬迁改造等经济活动。空间界面的形成、发展、演变与转化是导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重组的内在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发端于知识局域溢出,而城市等级体系演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理表现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单位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0.354个单位的提升;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总是依赖核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极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群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相对比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格网分析的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破碎化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提升,探析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认识。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 km×1 km格网测度空间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结合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城市空间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①长沙市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差异显著,高破碎化区域呈分散点状集聚。②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类型可划分为居住破碎型、工业破碎型、生态破碎型、特殊破碎型等类型,其中生态破碎型及居住破碎型占比较高,不同破碎化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③地形位指数、开发程度、2009—2016年建设变化程度、地价、规划政策五个因素是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形态、联系与功能三个维度的破碎化指数受各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④城市空间破碎化水平的升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地形地貌对城市空间分割作用的大小,二是建设主体行为的失序程度,三是局部地区的规划失控与规划缺陷影响。基础动力(自然环境的先天分异)、直接动力(空间建设主体内在特性选择)和外在推动力(规划政策引导差异)三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综合采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POI和OSM路网等多源大数据对城市群城镇建成区进行集成识别,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从六大方面对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及比较。结果表明:(1)8种组合类型从不同维度刻画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图景,多源数据A1∪B1∪C1集成识别较好实现对建成区信息的完整准确提取,弥补了单一数据识别或两两集成等不足。综合集成识别建成区面积为1890.19km2,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6.73%,相对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空间信息更为全面和契合实际。(2)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呈“一主两副、轴带拓展、多组团多节点”结构,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异明显。区县尺度密度分异呈现不规则圈层结构,城市群东部、南部和西部山地丘陵区域均为低值区,效率梯度分布呈“同心圆+北高南低”复合模式。(3)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复杂,密度分异主要受自然与交通条件、人口与城镇化、经济发展、投资与消费等因素影响,效率分异则主要受城镇化、经济结构与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民生服务等因素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对建成区密度与效率均存在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对效率分...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学衡量数字经济及其相关效应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文章从知识与信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明显,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领先发展的态势,形成包括核心节点—次核心节点—省会级数字经济中心—市级数字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分维度看,数字化服务与治理平均发展水平最高,产业数字化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城市间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最大,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水平发展差异较小;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维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ICT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人力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长沙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新才  韩雪 《经济经纬》2022,39(1):13-23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 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295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鬼城"指数模型,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地级行政单元"鬼城"现象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鬼城"现象较为鲜见,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处山区的一些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城市则是"鬼城"现象的典型代表;从全国范围看,"鬼城"指数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北方中部南方的趋势;"鬼城"指数较高的地级单元集聚性个体差异较小,"鬼城"指数较低的单元集聚性个体差异则较大;"鬼城"的热点区域形成"丁"字格局,冷点分布则比较破碎;随着城市等级的降低,"鬼城"指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且指数的分布区间由离散态向集中态逼近。  相似文献   

16.
陈瑜  谢富纪 《技术经济》2017,36(3):8-13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与省域行政单元在中国地域上所处地带(东部、中部和西部)显著关联.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紧密相关;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正相关,但与非农产业内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另外,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还与地均化旅游相关变量,第一、二产业吸收劳动力比重,地区(包括星级饭店)外资利用情况,星级饭店密度和注册类型比重等变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2000—2018年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数据为样本,系统考察雾霾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以空气流动系数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作为雾霾污染的内生工具变量,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雾霾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雾霾污染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脱钩关系;②雾霾污染对东中西部粮食生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③我国约有超过3/4的粮食生产区域受到雾霾污染的影响,这无疑会加剧我国农产品充足供给的挑战性;④雾霾污染在扩散效应和转移效应作用下,对邻近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未来要同时实现治理空气污染和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调研数据的开发,指出200家企业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于江浙地域;企业经历了两个高速成长时期:1978年-1985年和1992年-2000年;数量分析表明,200家中小企业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偏低。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环境比较有利于200家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与省会等大中城市相比,小区域(县域)环境与200家中小企业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空间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OpenGeoDa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分层次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我国现代服务业分整体上呈现"半环状"的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类分布类似,HH聚类和LL聚类分别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而HL和LH异常值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并且两者都存在属性值最发达的省区(广东省)与邻近省区未形成集聚发展的"尴尬"现象;消费性服务业不存在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