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共5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长三角地区15个国家生态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呈上升状态,其中浙江省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总体上高于江苏省,但后者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的增长潜力更高。在研究期内,比较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增长幅度,开化县增幅最大(75.02%),磐安县增幅最低,只有11.68%。因此,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县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环保意识,以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
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11—2014年中国大陆31省份的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进行实证研究,横向与纵向比较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通过对实证结论的分析,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劣势。研究发现:浙江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处于31省份上游水平;生态文化文明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文明与生态社会文明在31省份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处于优势界线,仍需积极关注其发展;生态环境文明在整个生态文明体系中得分最低。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在这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北京市应在生态经济方面,上海市应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广州市应在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江南论坛》2011,(3):67+66-I0003
无锡市惠山区大力实施城乡互融工程、产业提升工程、幸福普惠工程、人才创新工程、生态优化工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富民保障体系;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逐步将惠山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产业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城乡一体先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幸福和谐宜居区。  相似文献   

5.
以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程度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在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治理、生态文化等四个一级指标方面都排名居首,而生态环境指标排在末位,长沙市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任重道远。株洲与湘潭两市生态文明程度差别不是很大,湘潭市略呈优势,但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城市,株洲、湘潭两市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6.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城市文明、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恢复与建设8个二级指标。对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6—2012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和生态水平指数增幅减缓,社会水平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  相似文献   

8.
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厘清新福建的建设需求,重点推进闽江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带动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厦门大湾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厦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福建对接的主要对象是上海和深圳,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为上海和深圳提供控碳压力传导机制和控碳红利释放机制,构建新福建碳服务“一肩挑两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构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引导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及保护区关系6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要素聚集度和系统耦合度,构造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云南轿子山国家级保护区周边6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所涉及的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介于0.45~0.68之间,系统协调度得分介于0.69~0.93之间,各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绩效评价得分在0.55~0.79之间,评价等级均不高;这说明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赣南、赣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赣中和西北地区相对领先,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由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实质及其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是吉林省加快城市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具体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优势,用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模式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环境,创建城市生态文明,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进而推进全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及其权重,通过GIS-DEA模型测算生态安全效率。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生态安全均呈好转趋势,生态安全效率为非DEA有效,以临界安全为主,深圳最佳,广州、佛山和东莞等次之,惠州、江门和肇庆较差。社会进步、生活方式、环境整治和绿色人居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建设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数据定量分析支撑,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九市架构生态安全城市,坚持市场化驱动,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实施多元生态补偿,打造生态协同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朱洪亮 《经济月刊》2012,(12):166-166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互关联、彼此促进、融合共生。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19年16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成都、绵阳和重庆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的城市往往新型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偏低但上升趋势明显,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90%以上的城市属于领先型地区,且处于良好协调阶段的成都、重庆和绵阳与其邻近城市有较大差距,亟待发挥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确立、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以及营造城市的生态文化等城市治理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局面,其原因与城市治理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人文精神相关。  相似文献   

16.
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池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使其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成为可能.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地质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建设的硬环境,也是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环境问题,特别要加强城市群地质环境建设,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强化民生保障的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共同的空间二重性特征。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空间结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区域之间利益共享与损失补偿、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多重矛盾,表现出环境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结合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加强经济体制创新,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社会体制创新,积极培育生态环保组织,加强文化体制创新,形成重视生态环保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长为以广州、深港为两大发展极核,以佛山、东莞、中山为区域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产业关联不强、城市间深度融合不够、第三梯队城市定位不清晰和人口及外贸红利逐渐消退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溢出效应;建立区域发展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明确第三梯队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联动;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激发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是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区域,而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运用2006—2018年的相关数据,先采用Super-SBM模型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指标测度了长三角绿色发展效率,后通过空间全域及局域自相关探求空间集聚及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整体绿色发展效率在研究区间内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距明显:上海绿色发展效率先行,江苏及浙江随后,安徽则较低;绿色发展效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较强溢出效应,其中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对外开放度和产业结构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长三角城市发展不平衡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