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是东亚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战略选择将决定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对未来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东亚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赵伟 《浙江经济》2010,(3):18-20
新年伊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可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虽然这个自贸区的启动比之日本-东盟间的类似安排要晚一年多点时间,但考虑到其启动的时机尤其是中国-东盟之问经济发展层次等因素,对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激励效应当更大。说这种效应的巨大,多半的根据与笔者对东亚目前内部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格局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前东亚内部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一种很不稳定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10 3”的总体框架已基本确定,在已经基本成熟的东盟合作经验的引导下,东亚经济体内各个区域性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等。但是,中、日、韩三国间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之日本经济仍未从低迷状态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导致日本对与有中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合作仍犹疑不决。在对待与东盟的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仍存在一定的竞争与利害冲突,东盟客观上成了中日关系的协调平台。今后,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中、日、韩与东盟,特别是中日两国的进一步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王金波 《中国报道》2014,(11):20-20
未来中国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开放程度,将会成为决定日韩等国从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安排中获益的关键,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贸易效应、阶段目标和具体障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获得了统一,由此而展示了自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东盟不仅理性地面对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和主客观新问题,而且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应对战略与策略。与此同时,东盟对东亚的合作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并顺应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陈刚 《中国经贸》2013,(3):85-85
建立东北亚自贸区是经济相互依存的客观需要相互毗邻的中日韩三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彼此间的贸易依存度近年来也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而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关税水平渐次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猛、服务贸易稳步发展、投资协议正式实施和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并从货物和服务贸易、非金融类投资和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为深化自贸区合作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朝向共同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则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仅靠市场推动的经济一体化是脆弱的,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地区才能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迅速建立起“10 3”的合作机制,在加强金融领域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在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并逐步确立了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长远奋斗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东亚地区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各种形式的合作努力将最终推动长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5,(52):22-22
【香港《明报》2005年12月I3日】明天在吉隆坡召开的首届东亚峰会,是推进东亚地区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生事物,我们期待它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能够为东亚地区国家开创新局,香港亦应掌握趋势、把握机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在东亚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将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与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均带来深远的影响。从国际角度来看 ,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目标是形成“环南中国海经济圈” ,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目标在于形成“环黄海经济圈” ,这两大经济圈将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等东海地区的积极参与 ,形成一个海路与陆路并行的西太平洋经济带。这一经济带的建立将使中国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潜能 ,也只有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潜在的经济能力能够推进这一东亚各国共同事业的完成。从国内角度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正在经历内线转外线、边缘切入与渐进北上的实践 ,但是西部大开发迟滞了中国经济发展地缘战略的再突破 ,使渐进北上的地缘发展态势止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经济发展地缘战略的新突破在于理顺京津关系 ,充分利用日韩资金 ,着重打造辐射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盟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中国的崛起,日本也日益关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煞费苦心地争夺着该一体化中的主导权。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日本在东亚地区战略上的优劣因素,同时对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东盟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 《亚太经济》2006,3(4):12-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出现新地区主义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是在加强南北合作的基础上,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有大国参与的多边自由贸易区,同时加强双边合作。在此背景下,东盟不断调整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重视开放的、发展的地区主义,并在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东亚的地区主义近年来有活跃起来的迹象。随着地区合作的加深,东亚各国的联系与整合能否形成类似于欧盟的“东亚一体化”趋势.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内容上从自由贸易区向经济共同体扩展,范围上从东南亚向东亚乃至更大地区扩展。维持东盟在这两个趋势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东盟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不过由于国家与市场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近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向东亚各国的一体化提供了示范效应,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要实现东亚经济的长期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路,指出了在以后发展中要着重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发群 《特区经济》2010,(11):104-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较为迅猛。资源突破国界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来实现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东亚经济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比起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明显落后。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战略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一体化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纯经济角度来说,东亚各国的相对脆弱性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东亚各国需要扩展区域间的合作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进而加强整个区域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中、日、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一体化历程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这一问题上,回顾欧洲一体化所走过的道路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示。对于欧洲一体化历程的经验总结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点:合作理念的确定、轴心国家的确立、利益切合点的适时选择、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以及有效的制度约束。针对东亚经济合作目前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瓶颈在于中日韩的合作和地区利益分配中竞争和互补关系的有效协调。总之,从欧洲一体化的历程看东亚经济一体化,更应该注重确立合作的理念,捐弃前嫌。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也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用具有约束力的条约机制去巩固每一个一体化的成果。对东亚各国而言,重要的是认识到一体化需要的是妥协﹐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20.
东盟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最成功的地区化进程之一,但很多研究认为,东盟的成功在于政治合作而非经济合作。本文特别讨论的是东盟一体化的经济绩效问题。文章认为,东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不错的绩效,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对此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