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M悬念2003     
CMA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两年多了,经过中外厂商和媒体的人肆渲染,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词都能说出个丑寅卯来。随着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管理软件市场呈现出一大片好“钱”景。当众人的目光愈来愈多地聚焦在CRM上时,一个疑问无法遏止地疯涨起来:CRM软件市场今年会热起来吗?两年多的预热会让它在今午的中同市场上走向巅峰吗?  相似文献   

2.
重识GE经验     
杨婧 《中国企业家》2007,(17):62-63
GE神话改变了中国这一代企业家的思想,但学习GE却意味着一条艰难风险的旅程GE(美国通用电气)还是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吗? 2000年,当中国的企业把模仿GE当成一种时尚的开始时,杰克·韦尔奇,这位制造GE神话的CEO离开了。在此后四年间,中国商界出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GE粉丝,然而同样在这四年间,不止一家试图成为"中国GE"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赵新先曾专  相似文献   

3.
沈阳 《经营者》2014,(1):76-77
低成本、高价值是我们的核心本质。这些年我们认识到,只要成本增加,我们就会进入贵族化阶段,就不是我们自己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帮人才能走得更远。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现在讨论企业文化,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我们是谁?要清晰地认知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现在是什么样子,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自己怎么认识自己,才能讲未来。存在就有其价值。这些年我们面临的市场与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小平 《英才》2004,(8):34-34
美国GE公司克劳顿村培训中心,杰克&;#183;韦尔奇在台上大谈企业的经营之道,台下,几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激情澎湃:我们的企业能不能成为GE?我们的企业多少年后可以进入世界500强?  相似文献   

5.
目前,通用电气公司(GE)是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创立以来唯一一家至今仍榜上有名的企业。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企业家中,GE的杰克·韦尔奇可谓是佼佼者,被誉为全美头号经理,其许多的管理理念和实际管理操作方法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们将会有很多的启迪。  杰克·韦尔奇自1981年接任通用电气公司(GE)第8任总裁以来到1998年,GE各项主要指标皆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在此期间,GE的年收益从250亿美元增长到1005亿美元,净利润从15亿美元上升为93亿美元,而员工则从40万人削减至30万人。到1998年底,GE的市场价值超过了2800亿美元,已…  相似文献   

6.
企业和产品的名气,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其中,有一笔关于管理经验和崭新创意的财富。但是,在许多生意场合,它的身价尚未标明。我们如何利用它?我们如何让它带来巨大的现实利润?这里,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现象,让大家琢磨……啤酒现做——消费者提出的企业新思维中国容量巨大的啤酒市场正在被行业内一些目光短浅的人自己一点点毁弃。新的档次,新的品种,新的饮用方式,新的灌装机器,甚至进入中国口岸的外国品牌……都会从中找到空隙,而抢出一个大的市  相似文献   

7.
战争与经济危机达到的直接效果是经济、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中国自1840年就进入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埸是以拐大弯的方式艰难向前演进。中国几千年文化基因的延续、中国30年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构铸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根基。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无疑会将中国这个经济体送上更快定展的轨道,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一个全球性经济体的产生,背后是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实体相支撑的,中画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看到中国未来30年商业环境的变迁了吗?你们了解这种变迁的战略意味吗、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次思想之旅,一起来展望与品味这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令中国人振奋的一段。  相似文献   

8.
单靠升温乃至过热的市场拉动,单靠全球对我们迅速成长的疏忽,单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难以保证我们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面对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品牌,中国企业的下一步该如何抉择?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与中介机构联手应战?而在这诸多现实疑问之前,我们先要冷静思考: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工厂”了吗?“世界工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工业化道路究竟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9.
杨跃进 《中国质量》2003,(12):27-28
谈到6西格玛管理,人们常常会联想到GE公司,并且提出这样的疑问:GE能做到,我们能做到吗?以我们在国内企业中推进6西格玛管理的经历和经验,我们的回答是:GE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得到。只要脚踏实地在6西格玛管理的征程中不断努力,6西格玛是一定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10.
侯松容 《经营者》2003,(11):28-28
<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贸组织的加入,不仅中国企业在探索走出去的道路,跨国公司也进一步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内打的已经是一场国际化性质的战争。可以说,快则5年、迟则8年,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本土决战就要打响。但是中国企业有没有准备好?尤其是在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上有没有做好准备呢? 在企业运行管理提升方式上,我们存在着两条旗帜鲜明的道路:一是高度权变的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的中国营销将直面商业信用的缺失和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空洞化,它能跨过这两道坎吗?  相似文献   

12.
当更多中国企业赢得国际声誉的时候,各种管理模式的研究也蔚然成风,但是其中很多研究都因流于形式,而不能在企业中落地生根。源于市场的需求,真正潜心研究的学者实不多见,《GE 管理模式》的作者算是一个。五年来无数次的迂回曲折,艰难险阻,作者孙琦通过对 GE 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总结和提出一个结构性扫描、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模式:3+2管理模式。GE(通用电气公司)一直是世界所瞩目的焦点,当杰克·韦尔奇把自传带到中国时,中国的商业领袖们更是把学习 GE 的成功之道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但是很多跟风式的盲目学习和崇拜在随着时间的冲击逐渐暗淡,中国本土企业海尔在国际上赢得更多中国式声誉,TCL 和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成为热门话题,给  相似文献   

13.
《英才》2012,(9):56
《英才》:GE在中国布局与投资,与GE在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相比有什么区别?夏智诚:我们在中国有强大的生产设施、研发中心与合资企业,而在亚洲其他市场很少这么做。比如对东南亚国家更多是销售产品,而不是一起创造新技术、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如此之大,既可以向中国销售,又可以和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开发新解决方案。规模,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英才》:面向中国投资的三大领域中,航空、能  相似文献   

14.
马蕾 《东方企业家》2005,(1):102-102
国外企业非常想进入中国,并不仅仅因为中国是个制造工厂,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化还有可能遇到当地政府干预等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对国外的国情要有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施晨越  赵楠 《公司》2003,(7):39-41
风靡全球的拓展培训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时至今日,它的近况如何?如果我们要进入这个行业,操作要点何在?  相似文献   

16.
《江苏企业管理》2011,(2):29-29
品牌是社会对一个产品的认可和肯定,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越响,市场价值越大,获得的差别利润也就越多。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尽管中国有46个产品居世界同类产品销售的首位,但是还没有一个品牌具有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三四级食品市场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市场。可是,是名牌就可以在这里站稳脚吗?优质食品就可以卖一个好价格吗?是优秀企业就可以有美好前程吗?很显然,不一定。那么,企业该如何面对三四级食品市场?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8.
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如何“长大成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磊 《企业研究》2003,(3):46-48
记者手记:最初拟定的话题是:“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为什么长不大?”。可采访几家本土公司时,他们都提出了异议:谁说我们长不大?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反问记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200多名有哈佛,清华,北大MBA学历和大中企业高层管理经验背景的专职顾问,年运作20多个项目的公司,还不算大吗? 诚然,随着这两年市场需求的扩大,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手里的“单子”多了起来。加之跨国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些竞标中屡屡折戟,几番败给本土公司,更使本土公司信心倍增.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目前在国内几万(有人说是几十万)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中,成规模的毕竟为数不多,真正能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的更是凤毛麟角。本土公司仍然有许多成长的烦恼:混沌的市场,无序的竞争、不成熟的客户……正如专家所称:今天的中国管理咨询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决定换个更具建设性的角度,探讨——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如何“长大成人”?其实,无论是“为什么”还是“如何”,我们做这个话题的初衷和目的都是希望本土管理咨询公司能够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瑞士一位企业家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经营实践时,不无感慨地说:“市场上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市场是在永远的变化之中”。显然,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关注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否则,讲“进入市场”,谈“竞争优势”就是一句空话。今天,我们为读者选定市场调查这个话题,就是为商战中的企业家们提供一个窥视“敌情”的望远镜,一个把握市场脉榕的听诊器。市场如战场,正如打仗必须知己知彼掌握敌情一样,进入市场必须先了解币场,市场调查就是打开币场之门、掌握市场变化规律的金钥匙。它是运用…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多元化的问题一直是各各有说辞的话题,究竟一个企业的多元化在企业的发展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民营企业应不应该多元化?为此,我们采访了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博士:很多中国企业做大、做成功的都是多元化,因为它有风险规避的功能,带来的好处是无可置疑的。另外,因为中国还是个新型市场,不够规范,一些市场发达的国家很难做到的,不等于在中国就做不到。多元化是蛋糕做大的手段和思路,但是在西方多元化的道路不是很成功,原因是对手非常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