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治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以青海省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明确生态脆弱区进行土地整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整治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战略路径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整治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确定青海省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针对贵州省地质环境问题选取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地下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地质环境整治综合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评价因子的定量化,并建立评价模型,同时在MAPGIS的空间分析和图形处理的技术支持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将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按其权值进行空间叠加,根据叠加的结果并结合综合评估指数的大小将贵州省地质环境分为3级区。其中重点整治区11个,占全省总面积的22%,亟需开展地质灾害点治理及搬迁避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岩溶地下水污染治理、石漠化地区植被保护等整治工作;次重点整治区13个,占全省总面积的29%,需要在今后治理工作中加强整治力度;一般整治区6个,占全省总面积的49%,矿山环境问题较少,现状情况下未考虑进行大规模的整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土地整治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分土地整治综合分区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工作.以邢台市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辅以地理要素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指标方法,划分了5个土地整治综合分区,分析各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存在问题,提出各区的土地整治方向和重点任务.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规划、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及整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研究是国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北京市实际,选取地质灾害、矿山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四种重点问题,作为综合整治分区的因素,借助GIS空间叠加的方法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的方法,对北京市国土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分区研究,完成了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的整治模式和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国土综合整治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是工作关键。本研究梳理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修复主要内容,界定了国土整治修复空间类型,提出了整治修复潜力评价和适用不同情景的综合整治修复分区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泾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境综合整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综合整治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生态示范区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分析泾县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及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拟定了该县环境综合整治的环境目标,从具体项目层次提出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综合治理水污染、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势必要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相结合。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系,并重点论述了如何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相结合以及二者结合之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村庄环境整治评估工作开展并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有效探索,明确农民对当前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满意程度,分析制约当地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更好地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方向,使村庄环境整治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方法]以江苏省姜堰区、高邮市、大丰市和涟水县271个有效样本为基础,构建了包括4个方面21个具体指标的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个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借助四象限对比分析找出制约当地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果]4个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7.07分,当地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得到了农民的基本认可;四象限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对其需求较为强烈,但是目前的整治现状尚不能达到农民期望值的制约因素主要为河塘污染治理、人禽粪便处理、乡村道路和排水管网设施,其次房屋内外装修、工业污染治理、文化娱乐设施、公厕数量与质量和娱乐活动等指标农民满意度偏低,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结论]当前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总体较高,影响满意度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文末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参与性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选择土壤因子、水环境因子、大气因子和生境因子4个生态敏感性因子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方法:因子叠加法,模糊物元模型和GIS技术。研究结果: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宜城市生态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区、潜在敏感区、一般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在此基础上得到宜城市综合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研究结论: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和GIS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目标之一。徐州市在推进宜居城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以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为研究案例,根据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的主客观因素,选取了四十项指标构建徐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了权重,对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乡村的生态宜居性与城市距离远近基本呈负相关变化,较偏远市县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公共服务两方面比较薄弱,而近郊区县乡村受环境污染影响较大。因此近郊区县应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对重污染企业严格落实达标排放,提升环境质量;远郊市县要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中心,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以推进和提升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当前农村面临的各种环境威胁和困难,使之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应对农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预防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和让农民真正受益等原则要求,从农村环保规划,环保立法管理和资金投入,环保教育宣传,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当前的村庄整治实际工作中,特别对于山区生态较脆弱的区域,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前需考虑区域生态条件,统筹好村庄整治工作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使村庄向着生态友好型发展。[方法]文章选择太行山区的河北省涞源县为研究区域,首先以生态服务性和生态脆弱性为出发点,综合评价县域生态重要性,以此评价结果作为基础来约束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生态安全性,然后以改善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原则,对285个行政村的整治潜能进行评价,最后将整治潜能评价结果落在生态重要性分区图上,运用互斥矩阵模型,将农村居民点合并为重点发展区、积极发展区、转型发展区、限制发展区4种整治区域,并针对不同整治类型区提出不同的整治模式及发展方向。[结果]涞源县农村居民点分布在重点发展区的面积为1 56552hm2,积极发展区面积为1 64892hm2,转型发展区面积为61932hm2,限制发展区面积为55084hm2。[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山区农村居民点的资源优化整合,同时在居民点整治活动时空安排及区域生态保护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村环境治理是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核心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6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层面分析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17个影响因素;其次采用SNA-ISM方法定量辨识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关键因素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结果]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作用较强,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为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中介传输作用较强;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入上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结论]最后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为解决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治理失灵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对大庆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而其他地类则减少。其中水域增幅最大,达42.31%;牧草地减幅最大,达4.13%。11年间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324506.61万元,主要得益于水域面积的增加,耕地、林地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表明大庆市生态建设取得了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乡村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山地烟区典型区域重庆市巫山县鸳鸯烟叶科技示范区,研究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探索山地烟区依托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从研究区内部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到外部环境政策与挑战的推动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结果]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研究区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烟草行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山地烟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结合研究区特点,提出了4种发展策略。[结论]在山地烟区发展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特色产业的乡村旅游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需注重以合理的规划突出山地特色,如完善功能区布局结构,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与烟叶产业融合,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期实现山地烟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昕  刘嘉熙 《水利经济》2017,35(5):23-27
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南京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基于时间序列的DEA模型,分别对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比两种情况下的效率值,发现在环境约束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南京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效率值提高了。引入环境效率概念,解释了其原因在于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环境效率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及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条件价值法,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南京市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04087.92万元,单价为20760.59元/hm2;(2)57.76%市民和60.32%的农民家庭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付费,支付意愿分别为208.33元/户•a和120.26元/户•a;(3)家庭收支水平、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受家庭支付能力及其在耕地非市场价值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城乡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并不高。  相似文献   

19.
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与示范——以登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亟须详细展开,且区划方案因尺度不同而异。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要求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文章深入分析了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划思路、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依据与指标体系等区划方案,并以河南省登封市为例进行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示范研究。登封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分为4级:一级区划分为生产功能区、生活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3类;二级区划分为基本农田种植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商品林生产种植区、农村居民区、城镇建设区、独立工矿区、港口与交通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种植区、生态安全控制区、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草地保护区等12类;三、四级区划分别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潜在风险等进行空间100m格网大小评价并各划分为5个等级。该研究关于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与示范应用,为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为其他地区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
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布局、围垦工程建设、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对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对港口资源的影响、辐射沙脊群泥沙分布及输运、潮滩及近岸沙洲稳定性、辐射沙脊群围垦布局及监测关键技术,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蓄淡与引排工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蓄淡工程优化布局、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围垦区生态重构技术、垦区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进行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