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势头较猛,中行、建行、交行、工商银行目前都已引进了战略投资者。自从2005年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其IPO价格大大高于其转让给境外战略者股权的价格,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当中,银行股权如何定价、如何分析外资银行参股的价值以及引进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晓耕 《新财富》2004,(4):17-20
2004被称为“金融、银行改革年”,商业银行上市更是年中热点。在建行、中国银行完在注资即将赴海外上市之先,民生银行登陆H股市场亦备受关注。在民生银行IPO前,记者专访了该行行长董文标。  相似文献   

3.
《商》2014,(12):9-9
新股发行一开闸,股市就“发抖”。去年IPO重启如是,今年拟上市企业预披露启动亦如是。两次不同类型的IPO开闸,都导致股指持续下挫。在这一切的背后,凸显出市场本身的疲弱,更是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涛 《财经界(学术)》2013,(27):141-141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正式启动。自上市以来.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现象就愈发严重。据统计,自2009年6月以来,国内主板和中小板企业IPO企业平均超募比例分别为37.56%和90.08%.而创业板首发上市企业的平均超募比例更是达到了136.16%.这些上市公司首次发行从投资者手中多募集的上千亿元.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太大的效益:数据显示,从资本市场来的超募资金。80%中的它们。又以募集资金专户的名义,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最后又回到了银行。这导致出现了“一边是600多家企业排队IPO上市融资.一边却是上市企业大量的超募资金被闲置”乱象。  相似文献   

5.
钱婧 《消费导刊》2011,(8):71-72
自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上市后,城商行的A股IPO就被搁置,三年内无一家成功上市。前不久农行、光大银行成功登陆A股市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未上市的已寥寥无几,加上重庆农商行在H股成功上市的冲击效应,使得IPO的聚光灯再次聚焦城商行。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就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新出现的IPO契机,为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改善上市环境以便早日上市提供相关建议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德控股”登陆纽交所,为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画上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句号。200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为70家,较2004年减少了约14%.但筹资金额约为212.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约90%。建行成功在香港IPO募集资金超过92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数额),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单一IPO集资额的最高纪录,也是5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由于建设银行成功上市.使得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平均IPO数额大幅上升。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融资额已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5年深沪两交易所发行15只新股共募资57亿元,约6.84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减少了约35.86亿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比2004年增长了100.79亿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是国内的4倍多.筹资额约是国内的31倍。2006年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因此总结和研究2005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并结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三个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对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我国2007年~2012年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的445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企业、投资者和市场三个主体出发,探究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从公司基本面角度来看,上市首日市盈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与IPO抑价负相关;投资者行为方面,上市首日换手率与IPO抑价正相关,上网发行中签率与IPO抑价负相关,而衡量市场制度的招股开始日期与上市时间间隔与IPO抑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科创板背景下,研究战略投资者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配售比例与IPO抑价率显著正相关,表明战略投资者在参与科创板IPO过程中存在认证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认证效应在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和研发强度更高的公司中更为明显。此外,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配售比例还与公司IPO抑价率的后续效应,即上市后的未来市场表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战略投资者的认证效应不仅引发上市初期的较高抑价,还会推高新股上市后的价格。本文研究结论为探讨我国注册制市场IPO抑价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国监管机构优化战略配售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创业板IPO抑价率过高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1—2021年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的569支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投资者情绪与创业板IPO抑价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采用上市首日涨跌幅作为IPO抑价率的衡量指标,以网上配售中签率、网上申购冻结资金和上市首日换手率作为直接反映投资者情绪的指标。研究结果证明,投资者情绪对创业板IPO抑价存在显著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与网上配售中签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网上申购冻结资金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上市首日换手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发行规模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分析出,创业板IPO高抑价率与投资者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言论     
《中国对外贸易》2009,(2):10-10
“目前的金融环境已影响到IPO市场,但现在却是公司为上市做出筹划和准备的好时机。资本市场需要先稳定下来,才能重建投资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欣泰电气是我国证券市场上首家因IPO上市财务造假而遭到退市处罚的上市公司,也是创业板第一只退市个股。企业通过财务造假进行IPO上市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欣泰电气IPO上市财务造假事件,接着基于GONE理论对欣泰电气IPO造假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为预防IPO财务造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投资者关注被认为是影响IPO首日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者在投资者关注的代理变量选择上进行了较多研究,近年来的趋势是利用搜索引擎数据来作为投资者关注代理变量。利用百度指数提供的搜索量数据,构造了一个投资者关注的直接代理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又利用投资者关注理论创造性地将IPO首日收益率切分为初始收益率和IPO首日交易收益率,实证发现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交易收益率是没有显著影响的,只会影响IPO初始收益率,并借助于投资者行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田峥 《华商》2014,(19):62-63
15年后,马云再次造访纽约,一句“多要点”成就了美股史上最大IPO。阿里的上市无疑是阿里人以及华尔街投资者们的一场狂欢盛宴。然而,阿里的上市并非是全民的狂欢,同样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马云在路演时一直强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并不是给依附于阿里而成长的中小卖家的定心丸,相反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风雨。对于那些还幻想借着阿里上市之风而扶摇直上的卖家们,还是请先审视一下自己,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吧!  相似文献   

14.
《商》2014,(38):9-9
上周,阿里巴巴的上市可谓搅动着全球投资者的心,国际大型机构及险资成为最后赢家,获得近半IPO股数,而众多希望通过“打新”基金分得一杯羹的散户却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的辛酸历程。同时,阿里上市后股价的高开高走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坐等下跌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为资本市场的见仁见智所感叹。  相似文献   

15.
读者朋友们好!欢迎走进本期的《CAM论坛》。2011年1月14日,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庞大汽贸”)在A股IPO计划获审批通过,并将于春节后公开发行股份。至此,庞大汽贸将成为首家在A股IPO的中国汽车经销商。而2010年更是被业界誉为“经销商上市元年”,从年初开始,中升集团、正通汽车相继登录港股,联拓集团赴纽交所,中进汽贸借壳鼎盛天工上市,再到庞大汽贸A股IPO,掀起了汽车经销商上市的热潮。那么上市会给经销商带来什么好处?目前经销商上市存在哪些困难和阻碍?经销商又该如何做好上市的准备呢?为此,本期特邀三位嘉宾来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些话题。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我国银行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但在H股市场上我国银行股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表现不佳,如何提高银行与投资者间的信息对称水平,使股价表现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是我国两地上市银行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投资者关系管理入手,分析各类投资者对银行公开信息的需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银行信息公布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模式。理论上通过分析中外投资者信息需求的特点,拓展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领域;实践上为我国两地上市银行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改善我国银行在H股市场上的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是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类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在企业IPO盈余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股权制衡是公司治理的另一重要治理机制,两种机制之间究竞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本文从IPO盈余管理视角,以2003-2011年全部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替代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李凌 《新财富》2006,(11):16-18
发行市净率表明,国际投资者认同中国的商业银行高于国际一流银行的估值水平,愿意付出“中国溢价”。随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认知越来越多,他们对投资中国公司的信心大为增强,这无疑是支撑“中国溢价”的重要因素;除了传统欧美大型基金,日本、中东等地区的新增投资者也将目光移向中国,助推了“中国溢价”。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将有更多行业的更多公司在海外IPO时获得“中国溢价”。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是由于上市企业IPO中出现的财务舞弊现象不断涌现,这不仅损害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健秩序,也对我国众多投资者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害。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上市企业IPO中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以及动因,并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法规建立等多角度提出针对我国上市企业IPO中的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上市年”。经过多年的准备,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首的国有商业银行终于初步具备上市条件,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热身”准备。而6月28日中国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试水成功”,则正式拉开了上市热潮的序幕,从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中国的银行改革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但这个成果的内容仍然遭到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