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欧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幅度都在下降。义乌国际商贸城——进出口贸易基地,自然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检验了1994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国际油价冲击对中美通胀传导的差异。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和美国通胀传导的差异表现为:国际油价冲击发生后中美通胀率都上涨,但美国通胀反应迅速,涨幅较大;冲击发生一段时间后,中国通胀的变化大大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3.
史一峰 《商》2013,(6):120-120
国际次贷危机往往是先从美国开始,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次贷危机是国际次贷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及速度。本文就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挽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施世逸 《浙商》2012,(6):19-19
看完《浙商》杂志1月下刊《国际贸易迎“大考”》,又让我心生几分忐忑。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将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人认为,到目前为止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中国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甚至有“新黄金十年”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太过乐观,去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之所以能够从萧条的谷底走出来,不约而同的都是用了将危机向后拖延的做法。美国是暂时冻结有毒资产的处理,中国则是在过剩的背景下继续加大投资。为了应付危机的突然冲击,  相似文献   

6.
汤新宇 《商界》2007,(10):16-16
国房贷次级债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的最终危害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是否能避免萧条。在美国不发生经济萧条的前提下.次贷危机有可能改变国际资本流向,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契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董彦  孙玲  王磊 《中国市场》2010,(5):18-19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的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与保护主义出现新态势。对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如何确定自己的国际角色?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美国、欧盟、东亚等多个地区的国际问题专家,共同探讨“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角色,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G20峰会之前,各国首脑都对如何抑制金融大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态度。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目前各国出自本国利益的考虑而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侧重点都各不相同,所以,要想在短期内达成共识,找到各国都可信赖的克服危机的方案,确实很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不要太过于乐观地去期待这场峰会真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但是,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如何表明自己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国际合作立场以及如伺向世界阐明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未来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前瞻性,都将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苏贝 《中国品牌》2014,(1):61-63
2013年12月3日,“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30名候选人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双汇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集团董事长、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成功入围。经过2011年瘦肉精事件的洗礼,双汇集团在成功走出品牌危机的同时又加深了对品牌声誉的认识,一年以后,双汇业绩基本恢复元气。而此次备受关注的中国企业在美最大并购案—双汇国际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项目完美谢幕,意味着双汇不仅已经走出瘦肉精事件的阴霾,而且双汇的品牌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吃掉”了美国的世界最大猪肉生产商。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家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合二为一,是否生出一个全球猪肉生产“巨无霸”?中国媒体纷纷欢呼双汇为中国梦添彩。  相似文献   

10.
陈华萍 《市场论坛》2009,(10):87-89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危机并没有减缓,而是波及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预示着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在这样严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该如何生存,特别是与国外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如何在外需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努力保护市场份额,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文章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应采用哪些国际营销策略,才能使得企业在严峻的经济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大的失衡,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国际治理领域的新话题,二十国集团(G20)围绕再平衡的量化指标已进行了几轮角力。我们认为,以美元为本位币的国际货币体  相似文献   

12.
褚文 《三联竞争力》2006,49(3):65-66
刚刚过去的2005年,堪称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危机年。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一年,中国就有近20家大型和跨国企业陷入公关危机,而其中几乎一半都和NGO组织有关。以绿色和平——一家颇为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为例,在这一年中,他把矛头接连指向了包括瑞士雀巢、美国惠普、欧洲跨国食品公司卡夫和金宝汤,以及印尼金光集团APP在内的数家在中国的顶级跨国企业,使这些大公司先后陷入困境,其影响至今存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预测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社会几大影响要素不容小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以及应对结果,美国启动跨大西洋的贸易谈判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奥巴马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外溢效应,这些都影响着2013年国际经济的走势。对此,中国应该有非常清晰的判断,从而在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极其审慎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正>第六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今天召开了,我讲三个问题。一、正确研判国际经济形势,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2008年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近年来发展成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危机发生至今,已经四年过去了,国际经济时好时坏,波动起伏,总体低迷。去年,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全球经济增长3.8%,比上年下降1.4%。世界贸易增长6.9%,比上年下降5.8%,世界经济与贸易出现双降。  相似文献   

16.
易宪容 《商界》2008,(3):99-99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春节前南方各省几十年罕见的雪灾,这些事件的突然发生,不少人认为国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国内经济形势也会随之出现根本性变化。实际上。从目前出台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在-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资本的促进作用。美国在独立战争后,为什么能迅速的发展?日本在二战后-片废墟,何以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切现象的背后,都有国际资本流动的身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也逐年增加。大量国际资本,尤其是FDI的引入,对中国储蓄、消费、贸易等方面产生了综合影响,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本文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FDI以及FII出发,探究FDI和FII对于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放缓,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应进一步调节其货币政策及经济政策。当前,世界经济需要中国在连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作出更大贡献,如进一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对进口的控制,增加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要在人民币和美元汇率之间保持稳定性,需要制定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有效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际商务财会》2009,(4):11-11
在刚刚闭幕的G20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积极参与会议各项议题的讨论,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有效举措,深刻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立场,重点强调了中国加强金融监管,反对保护主义,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等主张。胡锦涛主席针对峰会主要议题,提出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为峰会取得积极务实成果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有力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