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实情况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由恢复性增长因素、学习性增长因素和领先性增长因素混合构成。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实现率由软性制度、强制制度和契约制度三层制度因素决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变迁和制度供给,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和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实现率。本文提出新供给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侧重供给侧的制度供给,从供给侧研究供求均衡问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并以此测算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因为实施了解放供给约束、推动供给创新的制度变迁。如果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进一步释放以企业为主体的供给侧活力,以制度供给进一步创造制度红利,将人口红利升级为智力红利,中国的经济就能从学习型进步提升到领先型进步,就能为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继续做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回顾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供给学派、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论,重在说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重心从未离开过供给侧、生产端,对生产、供给、财富、增长等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中心和主线,只是在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经济学中才第一次出现了系统的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文章指出经济学理论和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史都表明,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在供给侧、生产端,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优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为保证经济能够在均衡路径上发展,供给和需求二者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发展中已呈现出的两轮"否定之否定"演变轨迹。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表象为: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表象为: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在此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本文论述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相关的学理启示及展望。评价方面主要包括两大内容:第一,对"萨伊定律"及把萨伊归为代表人物之一的"庸俗经济学"的评价。包括从历史视角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西斯蒙第对自由放任价值观的批评,马尔萨斯需求管理思想与其的分歧,凯恩斯对其的条件性否定,以及马克思基于"劳动产品价值量"、"三位一体"公式和唯物史观引出的对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批评。第二,对"供给学派"的评价。通过总结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及重审该学派内部的分歧,总结学界对其的批评和该学派在理论联系实践中的得失。接着,在阐述"供给侧"学派两轮"否定之否定"所给出的启示后,我们关于"供给侧"学派的展望,是推出从对立走向融合的、根植于中国实践对"理性供给管理"诉求的"新供给经济学",认为这恰是从发展逻辑上构成"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并论述了其"求真务实"的特征、"建设性包容否定"的方式以及赋予"复辟"浪潮的从基础理论到政策主张的创新色彩。  相似文献   

4.
《证券导刊》2013,(16):91-95
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也强烈呼唤能促进改革的新供给经济学,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探讨“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为此,中国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他们的理论主张被冠以中国式“新供给经济学”。目前,以小组团队形式集体研究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者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万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姚余栋、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研究员李宏瑾。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描述了传统供给主义理论及其减税的政策主张以及新供给主义理论及其税收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主张。在此基础上,根据新供给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了对中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交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动能迭代更替的经济规律,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大生产要素的供给,提升其有效利用率,其中金融改革创新具有先导作用,是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基于此,本文以江西为例,对区域供给侧改革与金融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动经济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经济形势,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补短板、降成本、去产能、去库存和产业融合都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该引入制度供给概念,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兜底性作用,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进程,并注重提升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完全有条件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方面成绩显著,为经济在未来深化改革中轻装上阵提供基础,未来供给侧改革的焦点会逐步转向"补短板"。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尖锐,仅靠需求侧的相关政策已经无法阻挡经济下行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求扩大有效供给,使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因其与西方供给经济学都侧重供给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本文旨在从经济背景、理论依据、宏观调控方向方面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经济学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小军 《财会学习》2018,(12):198-199
社会行为伴随着经济学的原理产生,反过来如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行为.论文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交通堵车背后的社会秩序,分析确立产权在社会交换中的经济意思,面对稀缺与稀有的社会物质资源时,如何正确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维持市场关系,从消费与需求新社会现像论述供给则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更加注重完善制度、创新制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税制改革的制度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是一种正在发生的制度安排变化,或者说是一种制度变迁。就一个集权国家而言,税收制度的再安排或变迁更多的是属于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其程序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变迁。在此类制度变迁中,政府主体将是决定税收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3.
胡怀国 《金融博览》2021,(19):18-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这部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图景的手稿中,马克思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并首次构建了一种"以经济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框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马克思在对西方现代化路径及其理论回应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整体性超越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未来现代化路径所作出的全新理论展望.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有必要在现代化的视角下重温马克思的这部经典作品,以推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速趋缓、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为顺应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突破传统发展桎梏探寻了新的出路。长期需求管理的政策取向积累了大量"痼疾",再加上国际市场低迷,传统"三驾马车"已无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为此,中央在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推进供给侧性改革的重大决策。本文反思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溯源以及现实考量,并从供需两端切入深刻剖析中国供给改革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推动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审计研究》2016,(4):2
刘家义主编本书对照国家治理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制度的适时调整和持续优化,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不断提升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和能力。全书共分为五个专题,分别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制度基础,制度的基本框架,特征、效果和经验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革背景;从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需求,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供给;最后,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  相似文献   

17.
郭威  盛继明 《金融论坛》2021,26(9):6-14,48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与制造业缺乏深度融合,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呈现出多重失衡特征,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金融供给配置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期限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方式结构失衡、金融供给主体结构失衡、金融供给阶段结构失衡和金融供给政策衔接失衡.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和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愿和能力,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保障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骁 《财政科学》2023,(12):71-79
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财政制度创新的根本指向是依据新理论、新环境、新挑战、新目标,兼顾目标与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规范财政分配活动参与者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本质上是对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与职能,以及相互关系的再审视再规范再塑造。本文在总结新时代财政制度创新成就基础上,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要求,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了新一轮财政制度创新目标、基本原则和着力重点。  相似文献   

19.
杨子江 《甘肃金融》2016,(12):35-38
文章从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和保险业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了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指出了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于改善供给体系、改善要素使用、改善资源配置、改善制度环境,并提出了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建议: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供给动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供给活力;提高要素资源效率,提升供给能力;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曾康霖 《征信》2022,(1):1-10
考察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参照外国名家的思想、理论,更要结合中国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结构的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始终没有摆脱以外源性融资为主、内源性融资为辅的状态;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确立经济与金融互动、多元化差异化和中性竞争三大原则,需要以创新思维研究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