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
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
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
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
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
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
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
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
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
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中国农耕文明背景的内生型人
文景观,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园林的生
成和发展。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了农耕时代亚洲的地缘扩
散、17—18世纪欧洲的跨域漂积,以及20世纪全球的跨文化
移植3个不同时空阶段的海外中国古典园林传播方式和典型模
式,认为全球化下差异性的文化协同和竞争是中国古典园林持
续演进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
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
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
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
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
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
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
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
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
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空间中,光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要素成为园林空间营造与表现的手段,使园林空间更富于美感,更具层次感。基于“光景”的概念,以古典巴蜀园林为例,分析自然光影在园林空间中的3个作用,即界定空间领域、引导空间秩序、营造空间氛围;并从遮光、透光、反光、折光、聚光和剪影等方面研究光景设计手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光景营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分析了县域地学基础特征及由其决定的县域经济特征,提出了由市场优势和县域优势共同决定的“优势集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优势集合”发展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由此可见,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预算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中,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应该研发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基于作业基础预算原理的企业新预算模式进行浅显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
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
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
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
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
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
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
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
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
的绿地为
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
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
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
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
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
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
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采用MOD17A3数据并结合分区统计、空间自相关和锡尔指数等方法,研究大连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空间特征、格局和机制。结果显示:大连市中心区整体NPP平均值为197.68 gC/m2,Moran’s I指数为0.73,空间差异指数为0.13;生态承载力具有"极低"和"极高"级分化的特征,聚类特征和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甘井子区;生态承载力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网格格局、"乡村型高城市型低"的社区格局和"内低外高"的圈层格局。文章首次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对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构建并演绎异质性环境规制、清洁型技术结构与工业环境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测算我国及各省份清洁、非清洁技术效率和工业环境效率,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通过清洁型技术结构对工业环境效率形成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各地区清洁、非清洁技术效率和工业环境效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均高于中、西部地区。惩罚性环境规制和奖励性环境规制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直接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但前者的作用力度逐渐减弱,后者的作用力度逐渐增强。二者均存在可持续两期的部分中介效应。惩罚性和奖励性环境规制分别呈现双重和三重门限效应,大部分省份的环境规制已突破U型门槛下限,正向作用于工业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地景化”的定义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山
地墓园的现状问题,从人的需求、自然生态以及国家相关政策
等方面阐述了山地墓园地景化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相关文献及
山地墓园因自然、人文因素所具有的特质,总结出山地墓园地
景化设计的“立体分层嵌入”“抽象模拟重构”“异质同构缝
合”3种策略。通过分析国内外山地墓园的典型案例,对总结出
的3种山地墓园地景化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山地墓园地景
化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