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对造园影响深远,二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由中国画独特的画面秩序和组织结构产生的以非透视手法空间营造的现象引发了对于园林中类似效果的观察与思考。总结了5种用于对照分析绘画与园林的非透视性手法:时空连续与无尽空间、分解重构与消解空间、内部画框与重叠空间、镜像构图与虚实空间,以及近小远大与尺度模糊。意在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为当下传统造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中国农耕文明背景的内生型人文景观,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园林的生成和发展。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了农耕时代亚洲的地缘扩散、17—18世纪欧洲的跨域漂积,以及20世纪全球的跨文化移植3个不同时空阶段的海外中国古典园林传播方式和典型模式,认为全球化下差异性的文化协同和竞争是中国古典园林持续演进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主要分析了县域地学基础特征及由其决定的县域经济特征,提出了由市场优势和县域优势共同决定的“优势集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优势集合”发展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由此可见,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预算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中,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应该研发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基于作业基础预算原理的企业新预算模式进行浅显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构建并演绎异质性环境规制、清洁型技术结构与工业环境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测算我国及各省份清洁、非清洁技术效率和工业环境效率,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通过清洁型技术结构对工业环境效率形成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各地区清洁、非清洁技术效率和工业环境效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均高于中、西部地区。惩罚性环境规制和奖励性环境规制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直接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但前者的作用力度逐渐减弱,后者的作用力度逐渐增强。二者均存在可持续两期的部分中介效应。惩罚性和奖励性环境规制分别呈现双重和三重门限效应,大部分省份的环境规制已突破U型门槛下限,正向作用于工业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并验证了建设性上级反馈对员工组织自尊与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并统计分析了两阶段收集到307套上级与员工配对数据。结果表明:建设性上级反馈对员工组织自尊、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组织自尊在建设性上级反馈与员工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关系间均表现出部分中介作用;建设性上级反馈正向调节员工组织自尊对其促进性建言的积极影响,但在组织自尊与抑制性建言的关系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