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门市将稻鳅产业作为稻田综合种养发展重点,笔者有幸参加了为促进市稻鳅产业发展而进行的稻鳅共作养殖技术试验。该试验地址在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于2016年10月中旬完成,现将天门市稻鳅共作养殖技术归纳如下:一、稻种和鳅种稻鳅共作养殖技术采用的稻种要求  相似文献   

2.
稻虾模式是在同一田块内既养殖小龙虾又种植水稻,在稳虾增产的同时,可增收一季优质水稻。小龙虾既能清除稻田内的杂草,又捕食水稻害虫,减轻了水稻的草、虫害;小龙虾在稻田内的运动可疏松土壤、排泄物是水稻的优质肥料,可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能起到降低水温、增加溶氧和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是小龙虾的栖息、觅食、避敌和蜕壳场所,为小龙虾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2020年,该模式在荆州市公安县毛家岗镇稻虾种养基地内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泥鳅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特殊的营养和保健功能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具有生命力强、疾病少、底栖性、杂食性、耐低氧等生理学优势,与水稻共生相得益彰。同时,稻田养殖泥鳅养殖技术简单易行,设施投入较少,且能够有效减少稻田病害虫,降低农药使用,从而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稻米,此模式具有管理方便、投入少、产量高、见效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指在通过人为改造的稻田内,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生动物,具有"一水两用、一季多收、粮渔共赢、生态环保"的优点,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生产优质农产品。咸宁市具有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历史和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稻渔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鱼、虾、蟹的互利共生关系,把水产养殖和优质稻米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稻田的浅  相似文献   

6.
<正>“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近年来,“虾稻共作”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虾稻共作”模式目前在湖北省尤其是潜江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突出表现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稻鳅共生是典型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稻鳅共生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推广稻鳅共生种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鳅养殖密度下的稻鳅共生对水稻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对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长势在株高、有效分蘖率、根长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养殖田水稻株高增高了3%,有效分蘖率提高了8%~11%,根长提高了8.8%~31.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7.1%~21.2%,孔隙度增加了4.1%~14.7%。实验前后养殖田内土壤有机质增加了3.5%~26.5%,对照田降低了2.5%~5.8%。土壤肥力(氮、磷、钾)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处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提高了5%~25%,同时稻田增收泥鳅1 725~3 375kg/hm2,净收入为1.836 0万~2.307 0万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3.65~4.84倍。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中泥鳅的养殖密度为30万尾/hm2时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论]稻鳅共生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提高了稻田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辽宁省桓仁县鸭稻共作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鸭稻共作的作业流程,生产模式的生态结构,并对鸭稻共作效益加以分析,表明"稻鸭共作"生产模式在水稻生产中,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是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了稻田的生产力,实现了稻米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解决了农田撂荒的问题,保护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小龙虾养殖面积突破1000万亩,产量突破100万吨,经济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虾稻共作"占小龙虾总养殖面积的70.83%,已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将笔者长期在虾稻共作生产一线收集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共勉。1.虾稻共作定义。虾稻共作属于一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是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利用水稻与鸭子这2个主要物种构建起种养殖复合生态系统,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稻—鸭—萍共作模式是由山华农业科技发展(兴化)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高效农业发展项目,是一种稻田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标准生产的栽培技术,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该模式从2005年10月落户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野陈村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地处荻垛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对于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的扩散机理研究,有助于推动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计量方法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邻里效应,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基准回归结果的内生性进行检验及计算出社会乘数效应。[结果](1)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同村邻里农户采纳行为均值每提高一个单位,个体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概率将提高26.5%;邻里农户采纳行为的社会乘数效应为1.69。(2)农户的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还存在显著的情景效应;加入合作社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行为。[结论]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比较少的行政村内,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引导部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再通过邻里互动效应作用,间接影响其他农户,从而提高整体采纳水平,形成规模效应。优先采纳的农户通过技术示范、经济收益示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农户采纳;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养殖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连片、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面积10-100亩的田块。沿稻田四周开挖深1.5m、宽3-4m的稻田环沟;面积超过50亩的稻田,还应在田块中间开挖深1m、宽2m的"十"字形或"井"字形田间沟,环沟、田间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稻田改造完成后,用生石灰100kg/亩带水20cm对环沟、田间沟进行消  相似文献   

15.
16.
<正>2019年,受2月到3月较冷气候影响,虾苗上市时间较晚、商品虾数量相对往年也少很多,养殖户心里很着急,担心塘里没有虾苗,更焦虑商品虾起捕量少。随着气温的上升和夏天的到来,虾稻共作田间生产管理的养殖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年收益的时期到来了。此阶段,一定要做好强化培育、适时捕捞、保护好水草、调节水质和水位,以及病害防控等工作,科学管理,确保不发病不死草,稳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正十堰市山多地少,闲置冷浸田很多,为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特点,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8-2019度年我们开展了20亩"鳖稻共作"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一、试验条件(一)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丹江口市龙山镇龙山嘴村,稻田为连片梯田,面积20亩,共四块稻田,其中1号稻  相似文献   

18.
正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水稻,实现小龙虾与水稻共同生长。主要有两种养殖模式,一是投放幼虾模式,在每年9月底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经幼虾培育和成虾养殖两个阶段养成商品虾;二是投放亲虾模式,在每年8月下旬至9月初,中稻收割前投放  相似文献   

19.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虾共作是将植物栽培和水生动物养殖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大幅提高生产效益,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低碳、绿色、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一、小龙虾生活习性1.掘穴习性。小龙虾有一对相对发达的螯足,有掘洞之习惯,且善于掘洞。  相似文献   

20.
正2月28日,正月十三,乡村都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上午,潜江市熊口镇党校会议室却坐无虚席。听说镇里面要举办技术培训,来自熊口镇8个村的近100名虾稻共作养殖户,都早早地聚集到了这里。去冬今春,潜江市新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4.5万亩,至此全市已发展虾稻共作60余万亩。3月,对新发展的虾稻共作田来说,正是环境营造和苗种投放的关键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