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寄生虫性疾病1.草鱼鳃隐鞭虫病【病原体】鳃隐鞭虫[Cryptobia concava(Davis),Nie 1992]。同物异名:C.branchialis Nie,1955;Bodomonas concava Davis,1947【流行与危害】鳃隐鞭虫于夏、秋季节使草鱼鱼种发病,大量虫体寄生的草鱼鳃丝前半部,以后鞭毛黏附鳃丝,虫体作左右摇动,有时多个虫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花瓣状。大量虫体密集于鳃丝周围,寄主分泌大量黏液,覆盖在鳃组织表面,从而使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被寄生的鱼,常离群独游水面或靠近岸边,体色发  相似文献   

2.
一、寄生虫病危害严重1、寄生虫寄生鱼体后,往往引起鱼体食欲减退、消瘦,影响鱼体生长,严重影响鱼体的商品价值。2、寄生虫大量寄生鱼苗体表或鳃上时,引起鱼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往往造成大批量死亡。3、寄生虫寄生于鱼体后,破坏了鱼体鳃及皮肤、肠道等,组织器官往往被细菌乘虚  相似文献   

3.
<正>3.6车轮虫病在海水流动性不足的海面小分割区和水交换量不足的陆地水槽中养殖的牙鲆,发生车轮虫病的现象比较多,会给牙鲆造成直接的危害。此外,该病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诱因,需要注意。【症状】鳃丝中寄生大量虫体的病鱼,会导致摄食不良、游泳不活泼。虽然  相似文献   

4.
<正>5.三代虫病寄生鲢、鳙的主要是鲢三代虫,能寄生在鳃、体表、口腔和鳍,造成一定危害。【病原体】鲢三代虫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流行与危害】由于越冬期长时间不摄食,鱼体体质弱,抵抗力差,放养密度过大,极易被病原侵袭,造成流行。三代虫的繁殖适温为20℃左右,此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水体中病原数量迅速增加,鱼体与病原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故该病通常发生在春、秋季及初夏。在每年春、夏季和越冬之后,饲养的鱼苗和鱼种  相似文献   

5.
正3.2鱼波豆虫病。鱼波豆虫病作为淡水鱼的原虫病是很早以前就为人们熟知的,在海洋中生息的鱼类也有类似的虫体寄生,有时给养殖场和种苗生产场带来损失。海洋性鱼波豆虫病的分布范围,从亚寒带到热带遍布世界各地。到目前为止,在25种海产鱼、3种逆河性鲑科鱼类和2种章鱼中有寄生的报道,宿主范围极其广泛。【症状】该病在鱼类种苗生产阶段多发。被寄生的种苗食欲显著下降。寄生刺激引起黏液分泌导致鱼体体表白浊,鳍条基部可见出血。也曾发生过大量寄生这种  相似文献   

6.
<正>6.车轮虫病【病原体】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流行与危害】车轮虫可寄生于海水及淡水养殖鱼类的体表、鳃部和鼻孔等处。淡水车轮虫病主要危害当年金鱼、锦鲤和淡水热带鱼的幼鱼。较大的鱼体上虽然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使观赏鱼类死亡,但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水温在25℃以上时,车轮虫大量繁殖。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中,在低温季节车轮  相似文献   

7.
<正> 二、鱼类蠕虫病 1、指环虫病 是一种由蠕虫中的单殖吸虫类引起的疾病,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寄生于鱼鳃、鳍和体表,大量寄生时引起死亡。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鱼体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翻鳃金鱼可看见鳃上有乳白色虫体,鳃丝暗灰  相似文献   

8.
池塘鱼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鱼体互相传播池塘所放养的鱼种,有些个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简称病原体)。因鱼种个体较小,这些病原体常寄生在鱼的体  相似文献   

9.
正6.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等。【流行与危害】在春季该病流行季节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塘泥。在该病流行季节,病鳅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当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等)后特别容  相似文献   

10.
正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观赏鱼疾病其类型不同:因某些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侵袭鱼体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生物性疾病;因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超出观赏鱼的承受范围、人为操作时的疏忽、鱼体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佳而导致观赏鱼患病,此类疾病称为生理性疾病。无论是哪类疾病都会对观赏鱼产生不利影响,故观赏鱼养殖过程中需要采  相似文献   

11.
正【症状与病理变化】1野鲤碘泡虫病:锦鲤和金鱼夏花鱼种体表及鳃上形成许多白色点状或瘤状孢囊,孢囊由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体的大量寄生,幼小个体不仅寄主组织被破坏,而且生长发育受影响。当虫体严重侵袭鳃瓣时,妨碍鱼苗呼吸而致死。2鲫碘泡虫病:鲫碘泡虫和库班碘泡虫等主要寄生在金鱼头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12.
一、车轮虫病1.症状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2.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7月份较流行。鳗鱼池转养香鱼的池塘可能因密度较高和残存虫体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3.
正【诊断】因三代虫没有特殊症状,确诊这种病最好办法是通过镜检方法。刮取患病鱼体表黏液制成水封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或取鳃瓣置于培养器内(加入少许清洁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发现虫体即可诊断。如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手持放大镜观察,亦可在鱼体上见到小虫体在作蛭状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一)病毒性疾病虹彩病毒病【病原体】虹彩病毒科中的淋巴囊肿病毒,能引起包括牙鲆、鲈在内的几十种淡水和海水鱼类的疾病;而主要感染两栖类、鱼类、爬行类的蛙虹彩病毒,被认为是罗非鱼虹彩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正> 绦虫病又叫干口病,是由绦虫侵入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疾病。病鱼离群独游于水面不吃食,身体黑瘦。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内有寄生的白色带状虫体,寄生虫较多时,会使鱼肠前端膨大,造成肠道阻塞,出现炎症。该虫能寄生草、鲢、鳙、鲮等鱼类,以草鱼受害特别严重,能使草鱼种大批死亡,越冬鱼种死亡率最高。患病的鱼种,是在鱼苗初期因摄食那些吞食了绦虫卵的剑水蚤而感染的。鱼类患绦虫病后,即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差。因此,防治该病必须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16.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  相似文献   

17.
一、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 1.鱼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鱼体寄生虫是中华鳋和锚头鳋,当其繁殖寄生达到一定数量时,鱼便显得焦躁不安,摄食速度减慢。此类现象多发生于混养池塘,如塘内混养有青虾、鳜鱼、河蚌等特种水产时,渔农不敢用杀虫药物预防,病情就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由于大多数水霉菌为腐生性,鱼体通常由于换水或搬运时受伤,鱼体局部皮肤受损或鳞片脱落,导致水霉等霉菌的腐生感染,从伤口处侵入并大繁殖。【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肉眼只能看见鱼体伤口处组织红肿,皮肤附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菌丝的生长,大量新繁殖的菌丝为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同时,菌丝体还能深入肌肉中,其分泌的  相似文献   

19.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在鱼体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絮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  相似文献   

20.
泥鳅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就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的寄生虫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1.车轮虫病【症状】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