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开沟、挖渠、整治河道……新年伊始,在沙洋县沈集镇港湾村,金港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里机声隆隆,生产场面火热。"目前,我们已经在700亩稻虾共作示范区投放了虾苗。用好秋冬闲田养虾,能错开6月至7月小龙虾价格最低的上市旺季,在春季上市将小龙虾卖出高价。"公司负责人站在稻渔共作示范田的田埂上,对新一年的收成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河南省潢川县踅孜镇八里村文尧水产5000多亩的"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内,水产运输车辆在路边排成了队,鲜红肥美的龙虾刚出水就被前来选购虾苗的养殖户和外地客商抢购而空。潢川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水产业是潢川的支柱产业,渔业发展在河南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稻虾共作有基础。"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受2月到3月较冷气候影响,虾苗上市时间较晚、商品虾数量相对往年也少很多,养殖户心里很着急,担心塘里没有虾苗,更焦虑商品虾起捕量少。随着气温的上升和夏天的到来,虾稻共作田间生产管理的养殖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年收益的时期到来了。此阶段,一定要做好强化培育、适时捕捞、保护好水草、调节水质和水位,以及病害防控等工作,科学管理,确保不发病不死草,稳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正>2.虾苗转塘方面在养虾过程中,先标苗后分塘和个别塘虾的密度过大需要分塘的情况,在分塘方面,笔者认为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分塘时间的把控??虾苗的转塘时间必须在虾上料台后,主要是因为虾苗转塘是通过笼捕后转塘的。那么在什么时间转苗最好呢?经过3年基地在这方面的实地操作,虾体4~5cm,每公斤在300尾虾苗  相似文献   

5.
正长江禁捕后怎么让百姓吃到人工饲养的江鲜?小龙虾该怎么养?在去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培训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国雄透露,江鲜要端上百姓餐桌,湖北省要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湖北省驯化长江野生鱼中华沙塘鳢(又称"土憨巴")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将在10个县市全面推广"虾—稻—土憨巴"共作的种植养殖新模式,这种模式每亩收入将比单纯虾稻共作高出近3000元。据调查,市场上2两重的"土憨巴"卖80元钱一斤,还供不应求。这种模式是先种水稻,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六月中旬,小龙虾"虾稻轮作"的养殖方式正式收尾,已经开始排水干塘种稻子。与往年相比,大虾(35-50克)的价格依旧坚挺,塘头价持续维持在20元/斤以上;中虾(20-30克)的塘头价基本能保持12元/斤以上的水平,库虾的价格惨目忍睹,小虾实在太多,大部分养殖户都爆塘了。新冠肺炎的突然来袭和"封城",完全打破了小龙虾养殖的流程,该卖的虾苗都没有卖,该投喂的饲料都没有投喂,该肥水控制青苔的操作也没有机会完成。等  相似文献   

7.
<正>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小龙虾养殖面积突破1000万亩,产量突破100万吨,经济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虾稻共作"占小龙虾总养殖面积的70.83%,已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将笔者长期在虾稻共作生产一线收集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共勉。1.虾稻共作定义。虾稻共作属于一  相似文献   

8.
<正>10月12日,潜江发布:成功繁育出高档水稻优质新品种——"虾稻1号"。该品种历经5年繁育,系我省首个专门适用于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近年来,我省虾稻共作面积快速增长,却面临虾强稻弱、缺少专用虾稻品种的短板,这便需要繁育出适宜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抗病、抗倒、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2014年,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潜  相似文献   

9.
小龙虾稻田养殖通过虾稻互促,在实现减肥减药的同时,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增收效果明显,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据调查,江苏省泗洪县青阳街道周里村稻虾综合种养户孟先生,2019年从虾苗投放到成虾上市,经过20天饲养,1kg虾苗能出8kg成品虾。  相似文献   

10.
<正>四、虾苗入塘1.放苗密度目前淡水养虾比较普遍的亩产量在350-400kg,淡化苗的成活率在7~8成左右,收虾的规格在70~80尾/kg。那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推算1亩的放苗数,每亩的放苗量:80尾/kg×400kg÷0.7≈5万尾。2.虾苗入塘要注意的问题淡化虾苗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淡化时间在8~12天内完成。虾苗入塘要注意三  相似文献   

11.
金山区漕泾镇推行放养两茬虾苗获得成功。目前,两茬成虾已投放市场530万多斤,亩产值12700多元,600多家养殖户平均收入超过12万元,总产量及亩产量和户均收入均增加4成~5成。据了解,漕泾镇科协、农技中心和水产技术研究协会通过总结"土专家"养殖经验,发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投放后的生长期在100天左右,第一茬虾苗从4月份投放后到7月下旬即可捕捞。而捕捞结束后一直要等到下一年春天才能放水养虾,这中间荒  相似文献   

12.
<正>湖北省虾稻产业协会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在武汉召开,来自省内153家小龙虾、优质稻企业和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组建湖北"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载体。"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可亩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开展综合经营,提高稻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安吉县梅溪镇陈斗村的农户采取稻虾轮作的方式,取得了稳粮、增收的良好效益,1998年该村三队五户农户实行稻虾轮作,面积30亩,生产稻谷11250kg,亩均单产375kg;共放虾苗120万尾,总产虾1200kg,平均亩产虾40kg;稻和虾的总产值达59566.5元.亩均产值1985.55元,总纯收益40387.5元,亩均纯收益1346.25元,其中虾产值45000元,亩均产值1500元,养虾净收入34200元,比种植  相似文献   

14.
<正>8月7日-8日,湖北省水产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虾稻产业协会在汉联合举办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培训班。省内300多名从事"虾稻共作"的新种养户、贫困户参加培训。此次培训主要针对今年小龙虾价格下跌和当前"虾稻共作"生产"难点"和"痛点",围绕小龙虾一年三季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秋冬季节,是小龙虾亲本抱卵、孵化、幼虾生长的黄金时节。因此,对虾稻共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虾苗孵化率,促进虾苗快速健康生长,才能确保来年取得大的丰收。搞好虾稻共作秋冬管理,主要包括:强化投饵、及时除野、及时灌水、适时栽草、适量施肥、水位管理、防止干旱和冰冻灾害等措施。一、强化投饵秋季是小龙虾的繁殖季节,加强投饵,对增加小龙虾亲本体能,促进排卵、孵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饵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正"稻田养虾顶呱呱,稻香虾肥人人夸。一水两用循环好,一田双收效益高。绿色稻米无公害,生态龙虾很走俏。"近年来,正阳县大林镇人大代表、民兵种稻养虾专业户涂桑田在创办的桑田家庭农场百亩稻田里大胆实施稻田养虾,年收入40万元,靠科学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并带动周边17户贫困户依靠种稻养虾脱贫致富。2017年,涂桑田所在的涂店村被大林镇列为"稻虾共作"农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搞好"稻虾共作"示范,该镇组织涂桑田等30名稻田养殖示范户到湖北省潜江市、信阳市潢川县  相似文献   

17.
<正>6月1日,湖北省潜江市渔洋镇金城村的刘文清正忙着在稻田里捕捞小龙虾,"今年又有好收成,虾子大,稻苗好。"潜江有"稻虾共作"面积13万多亩,亩年纯利2000元以上,刘文清是众多受益农民之一。去年,他的200亩"稻虾共作"养殖基地获利54万元,效益比传统种粮模式放大5倍以上。从潜江发源的稻田养虾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到湖北全省,近年来在宜城、监利、钟祥等35个重点县市区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在潜江市积玉口镇花园村白鱼嘴看到:一边是栆石高速公路施工战正酣,一边是村民农田水利建设机声隆隆。农民朱振福说:秋收时,我就一边收割水稻,一边深挖"回"字型田块,我的几十亩水稻田已全部改造成"虾稻共作"田。花园村属水网湖区,种植地带是典型的冷浸田,特适宜养虾。15年来,毗邻的宝湾、古城村民尝到了"虾稻共作"的甜头,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以来,全省围绕《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力打造小龙虾"千亿元"农业特色产业,多措并举,推动我省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综合产值达851.82亿元,同比增加17.76%。一、养殖规模效益再上新台阶2017年,全省新增"稻虾共作"、"稻虾连作"等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4.14万亩,  相似文献   

20.
正秋季是农民丰收的季节,也是虾稻共作水稻的收获季节,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是虾稻共作成功的关键。一、水稻收割水稻的收割必须在9月底10月初完成,收割太晚会影响虾苗的生产和次年的收入。收割前晒田,便于机械操作,收割时留稻桩40cm以上,稻杆直接还田。二、水草种植稻田内种植水草:水稻收割后可在稻田内少量种植水草,用旋耕机每8-10m耕出一条,按株距5-6m种植伊乐藻。围沟内补种伊乐藻:将伊乐藻切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