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改善住房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和完善消费体制等一系列要求,这些热点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此,基于不确定性视角,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住房价格上涨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与原有住房价格通过收入视角对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应相叠加,使住房价格对居民消费产生的总效应呈现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建立关于房价和居民消费率关系的面板门槛模型,以我国2007—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使得住房价格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小于其门槛值时,住房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率有较强的抑制效应,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社会保障水平超过门槛值后,住房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率的抑制效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1979~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和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提取真实消费支出,对中国居民的当期消费是否受习惯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消费的习惯形成对中国居民的当期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习惯形成对中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当期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降低了东部地区居民的当期消费,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当期消费.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局部均衡理论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影响,针对2003—2016年30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从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影响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空间特征。空间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阶段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不仅抑制本地区农民工城镇就业,对邻近地区农民工城镇就业也起到抑制作用。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影响因农民工人力资本、人均实际GDP不同而存在差异。当前,东部地区已基本跨越门槛值,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双重红利;而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由于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滞后,部分省级区域仍处于门槛值以下,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就加强环境保护与提高农民工城镇就业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峦 《数据》2008,(4):24-25
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富裕消费发展。随着城镇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减贫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FDI对减贫效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FDI与减贫呈现正相关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FDI与减贫呈现负相关关系。(2)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形式也不同,东部门槛值高于中部,西部不存在门槛效应;西部FDI对减贫的作用高于东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2019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的参与程度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在不同门槛区间内,政府补贴对创新资金投入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在跨越第二门槛值后正向效应有所减弱,而对创新人力投入的影响效应则在跨越第二门槛值后转变为抑制。上述发现表明,政策制定者应在不断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强度的基础上,注重政府部门和风险投资的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效应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绿色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西部地区;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第三,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门槛效应,越过单门槛值后数字经济正向作用力增强;第四,数字经济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字技术、打造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认为城市消费集聚通过增加当地居民效用促进劳动力流入,且这种作用通过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不断得以强化。基于2006—2015年城市经验数据,本文测度了35个大中城市消费集聚水平,并运用GMM模型、门槛模型对消费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门槛效应,即当消费集聚大于门槛值时,消费集聚才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要重视消费集聚功能的发挥,提高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以吸引充足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计算了我国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部分财富价值,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0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于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存在对储蓄的挤出;养老保险财富对消费的影响小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对储蓄的挤出效应并不小,同时在不断扩大。因此,针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方法增加养老保险财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分析以及我国经验事实均显示人口结构变动通过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起作用。基于2002-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人口结构变动、房价和居民消费三者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确实是人口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中间变量。从整体上看,老年抚养比与房价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少儿抚养比与房价则呈正相关关系,且房价上涨给居民消费带来的“财富效应”表现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三者间相关关系与全国整体相同,而中部地区的少儿抚养比与房价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将消费金融研究范畴界定为保险、消费信贷、储蓄、投资四个方面,认为消费金融通过配置效应、融通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效应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与消费质量的提升,在消费结构与质量的多重响应中居民消费得以升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2000—2014年境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消费金融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消费结构看,消费金融较为明显地促进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由低级的食品、衣着向高级的交通通信等发展;从消费升级率看,对消费升级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投资、保险、储蓄、消费信贷,但消费信贷的统计结果不显著;分区域的实证结果显示,保险和投资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贡献最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贡献最小,呈现东中西的“阶梯式差异”,欠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较发达地区更依赖于传统的储蓄这一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12.
扩大居民消费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以分析中国人口抚养比、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抚养比与房价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城市化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助涨房价;(2)儿童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显著负相关,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并非是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3)房地产财富效应并不显著,中国居民消费主要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样会促进消费。因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居民合理消费决策的引导将是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推导出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机制,并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1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地理与经济距离嵌套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对本市城镇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城镇居民消费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数字金融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三大机制城镇居民收入、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支付便利性,均通过实证检验,且三大机制传导过程都伴随着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根据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差异将中国31个省(市、区)分为两组,分别对两组区域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第一组区域具有显著的引致效应,而在第二组区域则表现为挤出效应。在第一组,农业支出、政策性补贴和政府消费的增长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但只能在当期发挥作用;在第二组,则是基本建设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的增长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且显示出较好的持续性。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拉动居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5.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6.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7.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8.
徐勇  马文倩 《价值工程》2021,40(22):187-190
本文运用ELES模型分析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关于精神生活方面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强烈;收入水平越高,交通通信、衣着类等消费项目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变化的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各项消费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为医疗保健类消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模型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整理的2009年版本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1990~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库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度进行定义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对居民消费影响力强的产业越来越多,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多。本文还提出哪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对居民消费拉动力强,应该鼓励多消费,哪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对居民消费供给力强,应该少消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公共财政支出入手,分析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建立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异质性面板协整模型,并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VECM)考察短期动态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除了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省份增加教育财政支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支农支出,以及少数省份增加卫生财政支出,有助于缩小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在短期内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但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