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蓬勃开展,但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十分滞后,且学界关于海洋类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从海湾型和海岛型2个角度选取美国比斯坎湾、海峡群岛和澳大利亚大堡礁3个海洋类国家公园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总结其政策法律背景、遴选标准、规划体系、运营管理、环境监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从规划法规、概念普及、选址布局和交通联系4个方面对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监测对于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处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期,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从监测内容框架与指标、数据管理与转化、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梳理在各自资源与管理背景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基本特点,并提取出面向规划管理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的16个基本要点,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影响评价对国家公园设立产生的社会影响 与社会效益等,进行预先识别、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社会评 价调研,构建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 定性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国 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风险等进行评价。研 究发现:1)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呈正相关关 系;2)社会影响广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有利于区域经 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4)整体风险程度一般,通过科学管理 和严格管控可有效规避或防范;5)通过制定社会管理方案, 可增强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因此,认 为: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公园发展 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实地保护的重要 保障,也是满足社区发展、访客游憩服务管理等人类利用需求 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 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对比美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日本、乌干达、英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特征, 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建设的6项建议:明确原则定 位、坚持文化认同、优化管理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执法 队伍、强化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建设的过程 中面临着人和地2个突出的约束。为了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和谐 人地关系的实现,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剖析 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构成和主要人地矛盾的类型,根据协 同学中的探索图法求解影响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序参量, 发现人地关系的优化机会,将相关结论运用于武夷山国家公园 社区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社区生计为切入点,尝试通过 化解生计困境、提升生计水平来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参与协作 式“公园-社区”关系的实现,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 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5,(9)
文章从公益化角度分析了国家公园的发展历史、自然遗产资源、"门票经济",提出了国家公园建设的管理模式、法律体系和创新经营管理,并从公益性、重视旅游文明教育、倡导志愿服务、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加强内部监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未来的国家公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的相关措施。为国家公园在我国的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 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 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 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 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需寻求一个系统的语言 来识别、描述和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特征。以青 海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试图构建一 套适用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尝试对青海湖流 域的特征要素进行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以及价值评估。 最后阐述了景观特征识别和价值评估结果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 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 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 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 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 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 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 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 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 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 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 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 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 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日本城市景观风貌奖是国家级别跨学科、跨行业的 特殊奖项,迄今已有30年历史。追溯和梳理了该奖项与日本 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伴随发展之历程;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全样 本展开分析,并对重要作品和事件展开进一步甄别研究,归纳 出若干动向;然后换个视角即日本相关政策制度如何影响该奖 项,进一步审视日本城市景观风貌治理的途径及效应;借鉴日 本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江  张月 《技术经济》2019,35(8):17-24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专利文本挖掘、聚类分析和技术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结合R-stideo软件和Loglet Lab软件中的统计分析工具,针对煤化工技术进行技术群组分类及趋势预测研究。研究表明:煤化工技术可分成六大技术群组,即污水处理技术群组、煤气净化技术群组、煤气化技术群组、传统煤化工群组、污染物监测技术群组以及煤液化技术群组。传统煤化工技术专利申请量已进入下降期,表明传统煤化工技术进入衰退期,未来向更加清洁的新型煤化工方向发展;煤气净化技术、煤气化技术和煤液化技术等,经过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市场空间巨大;污水处理技术和污染物检测技术作为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污水处理技术正朝着更加高效、更加环保以及方法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煤气净化技术正向着更加经济、环保、可靠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枯山水可谓之精神庭园,其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中 国文化的渗入有关,同时也与日本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通过 梳理与归纳相关文献与古籍,可得三方面结论:其一,枯山水原 型可溯至日本古代,其造型以模拟自然、写实为主;其二,镰仓 时代由于政治、禅宗等因素,枯山水被赋予“禅意”色彩,表现 为筑山写意之特征;其三,室町时代受宋代山水画、军事,以及 山水河原者介入造园等因素影响,枯山水最终表现为平庭写意之 样式。中国现阶段仿建的平庭写意类枯山水与禅意无关,未来应 结合中国自然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演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 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 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 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 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 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 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 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 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 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