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要致富,就必须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好培训质量,就业渠道,保障合法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广袤农村小康的难题之一在于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要解决此难题,必须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当前,针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已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笔以为,推进农村先进单位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和教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获得高于其在家务农的收入.文章结合湖北省孝感市的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又少的国家里,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江苏省吴江市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一方面,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力和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逐步发展和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又使农村剩余劳力大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力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缓解,从吴江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看,到2000年,在全市33.22万个农村劳力中,一产劳力9.72万人,占29.26%,二产劳力17.4万人,占52.38%,三产劳力6.1万人,占 18.36%,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为3710元,占70%。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民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因此 ,要想富裕农民 ,就必须减少农民。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诸多制约因素明显的情况下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和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农村经济》2004,(10):93-94
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入手 ,切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之要求 ,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思路与相应对策 ,强调了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道路,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素质较低。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中沉淀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3.6亿人,从农产品需求角度所进行的测算表明,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7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9亿人。而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据统计,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积极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省农村已有1411万人得到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4%,劳务输出总量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越 《农业经济》2002,(5):26-27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朱钅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城乡经济往来有利于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往来的措施和办法是多方面的,但当务之急,也是首选对策应该是保护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由人为限制农民进城转向主动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使矛盾和问题得以缓解,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根本性措施的实施提供时间和空间。实施这一战略选择必须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研究。一、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少适应非农产业需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工业蓬勃兴起,使一大批隐蔽于农业内部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显性非农化转移,其转移速度以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农村为最快。1980~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由67.2%下降至30.3%,其绝对数则减少了114.5万人。  相似文献   

13.
云县现有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至2007年底,通过多种渠道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占农村劳力的30%,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288元的2.6倍。近年来,在全县城镇新增人口中,85%以上是打工挣钱后迁到城里定居的农村居民。全县打工能人在外地办厂当老板的有10余人,外出人员回乡创办小企业、小加工厂的有200余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的改革率先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90年代初期开始,市场经济的确立,彻底打破了区域、行业限制,农民务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多渠道的务工形式涌现,从事的行为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总体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焦点话题,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怎样进行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仍面临较多难点,诸如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乡村富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低下,转移服务体系不健全,二元体制转型缓慢,各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区转移竞争激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分析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