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中国的工业化实质是占人口 80 %的农村的工业化 ,是实现农村从传统的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封闭系统到以现代机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开放系统的转变。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绝非单纯是农村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综合发展相互协调促进的大型系统工程。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部的关系 ,构成了农村经济内部重要的经济关系。可见 ,产业结构是一个整体概念 ,农村产业经济关系是工业化了的农村行业部门内外的组织关系 ,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和成长的背景即是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推动着市场的…  相似文献   

2.
李雪 《经济师》2012,(1):6-7
中国的工业化腾飞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的,中国的工业化实现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国工业化腾飞的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在不久前召开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钱津作了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化腾飞》的学术交流发言。钱津研究员在发言中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工业化腾飞、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热点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问题。现将钱津研究员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来自工业化的资本、劳动、管理和市场等要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工业化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积累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中国的工业化实质是占人口SO%的农村的工业化,是实现农村从传统的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封闭系统到以现代机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开放系统的转变。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绝非单纯是农村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综合发展相互协调促进的大型系统工程。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部的关系,构成了农村经济内部重要的经济关系。可见,产业结构是一个整体概念,农村产业经济关系是工业化了的农村行业部门内外的组织关系,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和成长的背景即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推动着市场的…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不仅是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而且对我国工业化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我国工业化中一直存在“行政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推动”应该有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行政推动”不能再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作用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工业化中,政府不再以GDP为目标,更多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进一步解放蕴藏在巨大人口中的生产力,应该是我国工业化中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通过推动并规范本地民众创业,通过推动本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协调城乡关系,通过推动公共产品体系的建设,工业化将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部工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部工业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出西部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阶段;分析了西部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软环境差、国有工业活力不足、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人力资源浪费和流失并存;提出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部工业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出西部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阶段;分析了西部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软环境差、国有工业活力不足、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人力资源浪费和流失并存;提出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工业化是走市场主导型还是走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府是提高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构建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微观经济基础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的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珍 《当代经济》2006,(10):16-18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工业化是走市场主导型还是走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府是提高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构建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微观经济基础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的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樊端成 《生产力研究》2005,(6):177-178,192,F0003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且强调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新型工业化下应抓住机遇,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和土地经营规模化。  相似文献   

11.
市场主体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市场体系形成的关键。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有效运行,不仅带动起整个市场客体要素的流动,而且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因此,我国市场发育的核心在于塑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2.
冯兵  郑玲莉 《时代经贸》2007,5(1X):45-45,47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现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2010年间,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虽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较低。通过构建完美市场和不完美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较低的形成机理。计量分析发现,在影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的因素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贡献较大,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劳动力流动规模等因素对促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有正向作用,但是其作用小于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的作用,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独立发展形成的偏离度则有负向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提升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程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5.
王成艳  李桢 《生产力研究》2006,(2):52-53,114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积极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辩证地认识农业的基础作用,并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在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上,我们要认真借鉴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以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农业综合能力,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构成现代化的必要因素,工业化的发展助推了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城镇化使人口集聚、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加了城市数量、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劳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给、需求约束的强化,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因,阐述新型工业化需要新兴主导产业推进,提出新型工业化对新兴主导产业的要求,并探索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蔡玉平 《经济问题》2004,1(2):21-23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中,应注意防止以下四种替代倾向:一是以工业发展替代工业化;二是以信息化替代工业化;三是以政府替代市场;四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替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9.
新兴市场特别是东亚经济体企业集团发展的历程表明,在不同时期,企业集团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同。在工业化前期,企业集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追赶发达工业国的目标。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东亚国家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虽然散见于《资本论》的各章节中,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工业化的产生原因及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判提出东方社会实现工业化的特殊方式。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至今,开放经济的宏观格局和"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研究,无疑将给予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以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