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南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乡镇合并、村庄撤并为主要内容的村镇区划整合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乡村的集聚发展,但是也逐步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已撤并乡镇驻地缺乏科学合理的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合并的集约效果。在回顾比较苏南地区村镇区划整合的效果基础上,从新型城市化下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型乡村社区的要求出发,分析被撤并乡镇驻地后续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均等化与集约化相结合的要求出发,提出该地区被撤并乡镇合理再利用的基本方向。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对被撤并乡镇驻地合理再利用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8年正月的一天,按照常规该是我们正式报到上班的日子,可当我走进昔日的办公室,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经打听我才得知,我所在的办事处,三年内正式撤除的传言真正成为了现实。三年前,原乡政府改为办事处,“裁减”了部分干部。说是裁减,其实是许多有门道的人进城或者调到好单位去了,只剩下一些“信息闭塞”的人,成了撤并后的“竭泽之鱼”。而此刻,我们和其他四个办事处一起“挂靠”到了四十里之遥的A镇。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亦逐渐加快。城镇化,顾名思义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但在城镇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不断完善的同时,城镇化亦加剧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新型城镇化则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本文以对江苏苏北五市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显著负面影响,评估乡镇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保障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生态效应评价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评估,包括格局和过程两个维度。以榆中县为例,构建了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评价及其变化趋势预测方法体系:构建生态效应状态指数、生态效应趋势指数,基于2009和2013年数据开展各乡镇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评价;模拟"发展导向"(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和"生态导向"(Ecological Orientation)两种不同情景下的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基于模拟结果预测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地理本底条件较差的乡镇在发展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生态效应状态水平,资源环境禀赋较好的乡镇生态效应状态水平反而较低;(2)不同发展模式的乡镇,其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分异;(3)通过传统的土地利用管理手段提升生态安全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乡镇土地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优化过程,为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回避生态风险、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镇人口规模进一步发展。乡镇商超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下发展,采用何种经营方式去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乡镇商超的发展、特点及其问题,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商超的相互关系,研究乡镇商超如何抓住机遇,提高乡镇连锁超市的经营水平,适应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各地的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和低排放城市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还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9.
发挥城镇化在碳排放效率提升中的积极效应是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条件下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以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NCSE—E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并运用动态GMM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的碳排放时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碳排放效率均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斜“√”型演变态势;2012年起我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逐步收敛;虽然我国城镇化整体上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存在显著性促进效果,但城镇化的碳排放效应随着区域城镇化水平上升而下降;数字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分别是低度、中度和高度城镇化地区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重要短板,环境规制是所有地区的主要制约瓶颈。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20):32-34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14年各地区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新常态前后城镇化水平具有比较持续的影响。本文提出未来我国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要减少政府干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23):53-54
经济发展导致人口的城镇化聚集,城镇化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两者密不可分。本文针对河南省1980-2014年城镇人口比率与GDP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以1995年为节点呈现两阶段特征,且各阶段速度先快后慢。根据变量特征借助虚拟变量建立双曲线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两者的变化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小城镇逐步走上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文章以菏泽市巨野县15个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2011年、2016年、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借助遥感影像、ArcGIS等技术手段,对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和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用地面积变化、用地扩展速度、形状率和紧凑度等几个指标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总结乡镇驻地空间用地演变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巨野县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进程中,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最大潜力所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12—2021年共10年间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方法,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强,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有更大促进作用。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深入推进城镇化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14):75-77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城镇化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等问题制约着云南产业结构调整,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也为促进云南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兰海 《中外企业家》2014,(9):209-212
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里提出的重要战略,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基于对已有研究文献对城镇化与房价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1997—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和商品房均价的数据,在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获知城镇化与郑州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6,(14):92-93
采用STIRPAT模型对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镇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都具有促进作用,以上因素中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规模对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就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0.25%,但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带来相邻地区经济减少0.49%。“十三五”时期及中长期亟须区域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选取江苏省1990-2015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两组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反映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一步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呈协调发展,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大于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建议江苏应提升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并注意改善环境和交通,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