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胜刚  戴鹏毅  袁礼  马芳琳 《世界经济研究》2022,(12):88-100+132+134
基于国内金融市场和作用机制转换的双重视角,文章选取199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制约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表明,成熟的银行系统,大规模、高流动性和低集中度的股票市场环境,完善的要素市场、法治环境及新会计准则,更有利于释放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沪港通”为代表的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还能进一步激发股价信号、风险配置和公司治理机制。文章验证渐进式的资本市场开放路径是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的理性选择,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市场开放以及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政策作为市场准入管制放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市场准入管制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排除同期重大政策干扰、缓解自变量识别以及考虑不可观测因素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渠道在于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和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在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渠道方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得益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和金融市场抑制的矫正。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严重、地方保护水平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降低市场行政准入壁垒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融资制度创新是这一推动力有效发挥内在功效的经济过程。为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对现行融资制度进行创新 ,以此提供持续的资本供应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 ,主要体现在双轮驱动效应方面 :一是体现在实现资本有效动员 ,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 ;二是体现在资本优化配置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效率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本文阐明了距离、密度、分割三要素通过竞争效应、本地化效应以及多元化效应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机制。基于成本视角引入金融发展中的空间因素,拓展新经济地理学经典“中心-外围”模型,揭示出优化空间效率是推动金融与工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以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实证考察我国银行业空间结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有银行主导的。机制分析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下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显著提升了企业负债规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与企业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制度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超越第二门槛值之后,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增长会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增长。中小、民营以及较少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其生产率更容易受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变动的负面影响,而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够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本文为破解我国金融发展结构性矛盾、优化金...  相似文献   

5.
探索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减排行动也成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 2002 至 2020 年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混合距离 E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排放、效率、非化石能源、气候绩效等多维度定量评价碳减排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碳减排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和效应。研究表明:总体来看,碳减排发展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来看,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碳减排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中介机制检验显示,碳减排能够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发展绿色金融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论为地区差异化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艳 《北方经济》2018,(4):51-54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改革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不仅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借助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鼓励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高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加突出。随后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显著促进了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产业链扩张。本文以上研究结论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经济效应,更是为培育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税收营商环境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下文简称“实体清单”)对我国企业带来了外部冲击。本文以2016-202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检验了 2018-2022年BIS 历次发布实体清单对我国相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研究发现。所属行业被列人实体清单未能阳碍我国企业发展,相反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行业集中度低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一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和降低管理者短视主义倾向来实现。为此,我国需要重视企业治理能力的提升,并根据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区域发展水平等导质性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同时需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9.
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2006-2015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面板 数据,研究了企业融资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内源融资促进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而外源融资抑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相比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抑制作用 更显著;(3)融资结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路径为融资结构——研发投入——专利产出—— 全要素生产率,在传导路径上的每个阶段,内源融资均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外源融资均发挥负 向的调节作用,相比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本文利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考察地方公共债务扩张对我国制造业资源误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级市的城投债发行额每提高1%,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率离散程度将提高0.021%,这表明地方公共债务的累积加重了资源误置程度。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变更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源误置程度与地方公共债务的度量方式,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地方公共债务对行业资源误置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高融资约束行业中更加明显。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债务的累积使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从高效率企业移向低效率企业,导致高效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但并没有提高低效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加剧了资源误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公共债务影响资源错配的微观机制的理解,对于政府提升债务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核心,有效发挥市场职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借助《反垄断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反垄断法》实施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是与竞争企业相比,垄断企业增加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更少。机制检验表明,《反垄断法》促使垄断企业削弱要素投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表现为垄断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部门员工比例下降、员工薪酬和高学历员工比例下降、并购金额降低。上述影响仅在国有企业中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垄断法》也会影响垄断企业的产品市场表现和资本市场表现。文章研究表明《反垄断法》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能够打破垄断企业的优势地位、助力经济均衡发展。文章为评价《反垄断法》实施效果补充了宏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也有助于认识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中的重要角色,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开放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以中国启动"陆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引入"陆港通"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增强外部监督,削弱企业避税的动机和能力,进而发挥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治理作用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与企业内部治理存在协同效应,但未能产生对外部税收征管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为坚定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实现税收公平和正义、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对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Logit回归和PSM-DID基于甄选效应和激励效应研究政府补贴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甄选效应和激励效应。甄选效应下,规模大、生产率水平低的企业更易获得政府补贴;激励效应下,激励进入效应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抑制作用,而激励退出效应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促进作用。分样本检验发现不同企业所有制及补贴强度的影响表现出较大差异性,通过对影响渠道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约束和管理性交易成本是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使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上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地区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增加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年—2015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使用SBM模型、GMM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降低但降幅较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正向影响,对低环境规制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对高环境规制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抑制作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具有异质性。进一步考察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环境规制的单门槛效应。在跨过环境规制门槛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低煤炭能源依赖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减弱,但对较高煤炭能源依赖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增强。今后应建立健全外商绿色投资机制,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水平确定环境规制强度,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了重要契机。本文运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能够显著提升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运营能力提升、财务状况改善及创新要素投入强化三种机制得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并不存在所谓“避险”偏好,反而能够助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创新创业环境较差、市场估值较低组别中的民营企业,反而能起到显著的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特别地,国有资本参股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在促动“绿色-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塑成方面带来显著效果,有助于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本文研究不仅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还有助于优化国有资本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17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国内R&D、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出了3个具有稳健性的一般性结论:(1)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2)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则依赖于R&D投入强度;(3)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仍然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此外,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政府补贴有助于企业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选取 2013-2020 年中国496 家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探究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 ACF 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分析融资约束的双重门槛作用以及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以融资约束为门限变量,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在不同门限区间中呈现显著变化;企业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股权集中度在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实证分析不仅对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对政府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2~201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BVD-Zephyr全球并购交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文章从企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视角切入,探究汇率变动对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将推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在变换估计方法、替换变量、改变样本容量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保持稳健;企业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存在异质性影响,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非敏感性行业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更易受汇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汇率变动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程度达30.17%,且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中介效应越强。文章认为,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脱虚向实”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将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