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8—2011年期间93个国家和地区1043个观测值,运用Logit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模型探究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银行监管是否会抑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在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中会增加自身风险,从而增大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体而言,资产端创造过度的流动性以及表外业务创造的过度或过低的流动性均会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该结论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资本监管可以适度降低因流动性创造而产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据此,本文认为,在促发展、防风险的有机统一过程中,引导银行创造适度规模的流动性,并结合稳定的监管政策,是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表现特征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全面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我国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特征。实证检验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有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越宽松,银行会承担越高的风险。而且,相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不仅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负面冲击,而且对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政策不确定性程度的上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影响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宋惠  周昭雄 《科技和产业》2016,(11):170-174
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从中选取了2007-2015年的经营数据,讨论CEO激励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CEO薪酬激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行政经历的CEO会削弱薪酬激励在银行风险承担中的提升作用。②CEO的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同时,具有行政经历的CEO会提升股权激励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③进一步研究讨论发现,CEO薪酬激励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作用,运用PSTR模型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137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非线性影响,基于SVAR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业整体风险承担的动态效应,并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效果。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表明:(1)跨境资本流入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促进作用,而跨境资本流出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2)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转换特征,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跨境资本流入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而跨境资本流出的负向效应逐渐加强;(3)宏观审慎政策收紧显著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5.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金融行业高管的天价薪酬引发舆论热议,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究银行高管薪酬设计的合理性。鉴于学界和业界对银行业高管薪酬科学性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沪深上市银行2009—2012年的相关数据,探究银行业高管天价薪酬以及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成因,并考察其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首先研究了银行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对高管权力与高管薪酬关系的调节效应。同时,还研究了银行高管薪酬及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银行中,高管权力显著促进了高管薪酬水平的提升,而银行治理水平能够负向调节高管权力与高管薪酬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银行内部薪酬差距可以诱发银行风险。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银行业应当适度削弱高管权力,努力提高银行治理水平,以此确保高管薪酬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同时适当缩小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以防范薪酬异常差距导致的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9.
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不仅需要加强外部监管,还需完善内部防控。本文以2007-2021 年沪深A 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金融行政处罚监管对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处罚监管能够改善银行内部控制质量,并且改善作用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通过对行政处罚公告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机构和个人同时进行处罚时才能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对内部控制和信贷流程相关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处罚时均能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在中小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的情境下,行政处罚监管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效果越好。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行政处罚监管通过发挥威慑效应、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内部控制质量。经济后果检验发现,行政处罚监管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结论对银行监管部门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沪深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均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上述结论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增加在高管研发背景与权力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区分高技术行业发现,高管研发背景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仅在高技术行业显著,而研发背景高管权力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效应则在高技术与非高技术行业均显著。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冲突以及银行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以我国10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的年报为数据来源,对上市银行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影响,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承担越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非上市流通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高管薪酬没有对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D-L-M模型中引入杠杆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影响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机理。研究发现,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杠杆机制提高了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了银行风险承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以杠杆化率为门限值的门限效应。文章以2004~2016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系统性GMM估计法和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了上述理论推论,并分析了杠杆率监管的效果。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杠杆机制确实存在,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银行风险承担,且这种作用在高杠杆化水平阶段表现得更强,实施杠杆率监管确实能够起到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与系统性风险角度,研究了货币超发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文使用2005年至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基于平滑局部投影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货币超发冲击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随时间累积逐渐显现,后逐渐减弱;(2)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因货币超发冲击而增加,但该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3)货币超发冲击并未导致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上升,反而使其有所下降,这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存在关联性,同时这也表明仅关注银行表内(主动)风险承担行为是不足的;(4)分银行类别来看,货币超发冲击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消极影响更强。此外,现有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货币超发冲击对金融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本文的研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代盛  许坤 《科学决策》2021,(12):105-118
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非标债权资产对银行债务风险影响.研究表明:自有资金或第三方理财导致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上升会显著提升银行债务风险.导致结果的原因不是信息不透明,而是因为资源禀赋.禀赋较差的地方性银行通过非标债权业务实现金融资源的跨区对接,此举显著提高了它的债务风险.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分别采用银行所在地区、类型相同等其他银行非标债权资产占比平均值为工具变量的2SLS,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的银行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15.
推动外商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溢出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行为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竞争显著促进了FDI技术水平溢出、后向和前向溢出。该结论在不同企业异质性和银行业结构特征中表现出差异。从影响渠道看,银行竞争主要通过融资约束效应、创新效应、企业进入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对FDI技术溢出产生影响。此外,有证据显示银行竞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行业间FDI引致的负向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外资服务于经济发展目标,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引资政策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市场约束作为巴塞尔协议Ⅱ三大支柱之一以及衡量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利率市场化等又是提高银行市场约束程度的实质性推动力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藉此评估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政策影响及利率市场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银行整体的市场约束能显著抑制其风险承担,但分类的结果则表明地方性银行的市场约束效应最明显,大型银行次之,外资银行则不显著;进而,在考虑利率市场化因素之后,除外资银行以外的市场约束效应均有所增强,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价格约束效应的作用要远强于其对数量约束效应的影响。(2)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约束对地方银行的影响更明显,且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价格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之其通过数量约束的作用效果要更强。(3)综合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约束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影响开始趋于明显,并使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逐渐与国外相符,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银行会计风险及内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友维 《特区经济》2005,(5):369-370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其对经济的调控过程一般都会在会计工作中有明确具体的反映,银行会计不仅在银行起着当家理财的作用,而且核算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量。它是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活动的基础,银行的每一笔业务运作过程,都要通过会计核算系统来实现,因此银行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有关,并最终都要集中在会计领域表现出来。而银行业务的本质又决定了其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核算风险等。因此如何运用会计在金融业务核算、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决策依据的职能,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银行授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授信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显著,而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仅在融资方面存在差别,而且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民营企业更好地使用了银行授信。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获取银行授信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而信用评级状况对过度投资效应的抑制作用较弱。这说明将过多的流动性和银行授信资源集中于国有企业会导致资本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的扭曲,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授信获取及其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已有文献已对影子银行做了大量的宏观视角研究,微观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有影子银行影响微观效率的研究。为此,分析企业参与影子银行活动对其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制度环境水平与企业投资效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企业投资回报率越高;从投融资视角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参与影子银行融资和影子银行投资程度均与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制度环境越好,影子银行参与对提升投资效率的作用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银行系统的冲击是外部因素传导至国内金融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深入考察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风险和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个体层面的银行竞争指数,探讨了银行竞争对资本流动与银行信贷间的作用关系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跨境资本流入会带来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风险积累;在机制分析中,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银行竞争这一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竞争会强化资本流入对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风险的影响;对信贷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流入会使投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信贷规模显著增加,对居民部门贷款则存在挤出效应;外资背景、是否上市、是否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等银行个体层面的异质性会作用于商业银行信贷对资本流动冲击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