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测铝型材内部缺陷是核电厂日常工作之一,电磁超声技术凭借耐高温和无需声耦合剂的特点在核电检测领域逐渐被推广,但电磁超声技术也存在效率低的缺点,本文研究目的是提高检测效率。电磁超声传感器多采用曲折线圈,曲折线圈激发的超声波与提离距离,导线长宽,磁铁的长宽高等参数有关,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得到曲折线圈在铝板上激发超声波的效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管道剩余厚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激励线圈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了一种高功率电磁超声波横波检测装置。经过实际测试,该装置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探测前无需对管道表面进行处理,铝制管道剩余厚度的检测精度达到0.01 mm,检测精度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磁致伸缩导波技术对输气和输液钢管缺陷的无损检测能力,基于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技术,设计了磁致伸缩导波检测装置。在同一频率下分别对4根充气和充液管道不同位置的已知缺陷进行导波无损检测试验,其方法是主机产生特定大功率信号,输入到激励传感器,磁致伸缩效应在管道中产生导波,对采集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判断管道已知的焊缝及法兰有无及位置。试验结果验证了磁致伸缩导波技术对输气和输液管道无损检测的可行性,证明了该技术能够较好地检测到充气直管焊缝、法兰及支撑结构等管道突变缺陷及位置,但较难应用于弯管的检测,充液管道能够被检出缺陷,但较输气管道的衰减大,检测距离将大幅衰减。  相似文献   

4.
为实时监测油气管道内的腐蚀及振动情况,设计一种管道腐蚀及振动无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无线传感器、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及云平台系统组成。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精确地检测出管道的厚度、振动、承载、温度等数据,并将数据通过4G通信或以太网上传至云平台,实现实时掌握管道腐蚀状态的功能,对预防管道事故、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核电厂的系统设计使用了大量的不锈钢管道,通过不同的焊接接头形式进行管道与管道、管道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安装。其中不锈钢管道对接焊缝实施难度高,对现场焊接条件要求极为严格,焊接人员需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核电厂的运行质量。以奥氏体不锈钢为例,通过梳理不锈钢对接焊缝易出现的典型技术难点,结合在役核电厂焊接作业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已在多个核电机组的大修现场成功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测试仪器能够检测多种传感器传来的信号,但所有信号全部采用物理的传感器来产生势必造成检测试验台硬件系统很繁杂,携带不方便。采用电子电路来模拟物理传感器产生的信号,并将多种传感器的信号集中在一起,便于实际试验使用。进行电路设计模拟了电流、电压、温度信号,模拟产生频率(转速)信号。通过实际应用,装置便捷可靠,输出信号准确稳定,适宜应用于实验、生产、维修、故障检测领域。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及定位系统准确性和灵敏度较低的现状,通过采集供水管道泄漏时的多种特征信号,采用最优加权融合算法,将多传感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扩展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检测范围,提高了泄漏检测系统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利用供水实验系统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信息融合检漏方法比单一检漏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变速箱传感器系统是监测车辆变速箱的重要部件,传感器信号模拟与检测便于检测和提高变速箱的质量水平和整体性能。基于几种典型的变速箱传感器,设计车辆变速箱传感器信号模拟与检测试验台,研究压力、温度、转速传感器的信号模拟方法。试验台输出的模拟信号准确稳定,可用于实验测试、维修故障检测。  相似文献   

9.
现行标准规定名义厚度大于30mm的管道对接焊缝可以采用超声检测(UT)代替射线检测(RT),但工程建设现场对单独采用无法进行复查的UT代替RT的接受度不高。采用可保存图谱并可复查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代替RT成为一种趋势,但TOFD有其自身局限性。文章通过分析这两种方法的特点,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了RT的合理替代方式:(1)碳钢及合金钢管道对接焊缝采用TOFD(100%)+UT(100%)代替RT;(2)不锈钢管道对接焊缝采用20mm打底焊RT(100%)+焊接完UT(100%)代替RT。这两种替代方式能够解决工程现场难以采用RT进行检测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选取X80输油气管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应的磁力学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磁场环境下复杂应力-磁通量的变化规律。首先,通过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X80管道模型,用Mises应力表征输油气管道不同内压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值,设置地磁场强度为50μT的背景磁场,对输油气管道模型施加不同的内压荷载,通过软件计算分析,得出输油气管道壁上磁通量信号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对地磁场环境下输油气管道应力-磁通量耦合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管道壁上磁通量信号随复杂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地磁场环境下,输油气管道的复杂应力在增大的过程中,其对应的磁通量信号也在增强,两者呈线性相关。同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与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多传感器检测系统相关试验中存在的多个传感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读取时间不同步以及采样频率不统一,导致数据对齐存在偏差,无法进行精确解算的问题,以人体静电电位信号采集试验的数据对齐操作为例,通过函数计算、波形分析、特征点提取等方法对3组不同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清洗和对齐处理。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得到有效数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读取不同步的问题,提高了多传感器数据的对齐精度,为试验后续信号的识别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所设计的数据对齐方法可应用于静电检测、运动健康、行为识别等具有多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中,为系统数据的对齐处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原油、湿气含有CO_2是造成海底管道内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锈钢复合管作为一种新型管材,可以有效解决CO_2造成的内腐蚀问题。为防止海底管道快速腐蚀而影响使用寿命,东海某气田采用了不锈钢复合管海底管道。文章着重介绍了不锈钢复合管膨胀弯安装技术,分析了不锈钢复合管在膨胀弯安装应用的特点,对以后同类型复合管膨胀弯安装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煤矿生产中,煤安规程明确规定"在倾斜井巷内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置"。通常使用的跑车防护装置是将轨道传感器所检测的信号通过PLC电控箱,由PLC电控箱完成对矿车运行速度是否正常而通过绞车对挡车栏进行上提或下放,实现对矿车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盛礼俊 《化工管理》2022,(17):97-99
某专用活性炭生产制造项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炭活化窑废气管线出现了管道内壁异常磨损和积灰现象,犁刀混合器废气管线也出现了积灰现象。文章在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采取了使用2205双相不锈钢替换316L不锈钢,改变管道走向且对设备新增管口,以及在管路上增加旋风分离器的方案对现有管线和设备进行了相关的改造。经过改造后的设备运行正常,管道内壁异常磨损和积灰现象大幅改善,原有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管道腐蚀带来的高危风险,针对传统检测技术需停产作业的缺点,采用γ射线数字扫描检测技术实现管道的不停输在线检测,并针对管道内无原油、有原油和有垢层等不同情况进行试验,最后在某站场内进行腐蚀检测,验证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高斯T分布方法进行检验时,不同因素下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检测的腐蚀速率与现场结果相符,该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厚壁不锈钢管道在焊接施工过程中产生焊接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焊前、焊中、焊后等环节对焊接变形的控制进行探讨,进而全面提升厚壁不锈钢管道的实际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对低温管道在役进行埋藏性缺陷检测及内部腐蚀检测,目的是通过模拟不停机状态检验不同工况下的工业管道,分析低温压力管道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成像效果影响因素,得到管电压、介质等参数对黑度、底片灵敏度、图像分辨率及图像归一化信噪比等评价指标的影响。实践证明,采用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在役涂层管道质量检测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新型无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管道内高速传播火焰检测用的光电传感器,并应用于溶解乙炔干式回火防止器回火性能测试仪。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1 CA梳棉机给棉系统工作原理 C4梳棉机给棉系统主要由自调匀整装置U12、调速板U15、给棉电机D、测速电机g及棉层厚度传感器U18组成。自调匀整装置U12根据工艺要求,将棉层厚度传感器U18及U16等有关匀整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一个控制信号,控制调速板U15,对给棉电机D进行调速,同时测速电机g对给棉电机进行转速测定,并将电压信号反馈到U15,与设定信号进行比较,使转速达到设定要求,并稳定电机转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应用正面压力传感器测量光纤打弯导致光损耗增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侧面输出的压力传感器设计方案.对45°的斜面光纤和法珀压力传感器中MEMS工艺键合的敏感单元进行激光焊接,制成了基于MEMS侧面输出的压力传感器.搭建了侧面输出的MEMS压力传感器的测试装置,通过光谱仪对检测信号进行了解调,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