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带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既存在优势和机遇,也存在劣势和威胁,它在推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需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法制化运行。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支柱,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提升的同时,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增加了碳的排放.因此,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将成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乡村旅游开发者和乡村旅游主体的角度就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政策性要求。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因素,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在我国问题重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阐述乡村旅游市场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梳理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叙述乡村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持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乡村旅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2000年,我市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本文针对开发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提供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10—2016年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值由0169增加到0751,增长了345倍,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值由0033 7增加到10,增长了2897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由低度耦合(2010年)向中等耦合过渡(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度较高。(3)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度由0207提高到了0650,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演变为高度协调耦合。[结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持续发展仍然是今后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病"与"农村病"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作为"环保产业"和"朝阳产业"发挥了其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加速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反生态"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生态化转型不仅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转型案例说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途径、环保技术为支撑,满足乡村发展的生态经济需求,深化绿色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旅游在境外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成为体验经济的重要表现力量。我国国内则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创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因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上海郊区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进期,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意义重大。一、上海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现状与存在问题1.概念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使命,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则为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村创业的多模式发展更是推动了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乡村旅游为背景,分析农村创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人才培育、特色园区、生态发展等方面剖析农村创业对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深化农村创业对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农村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科学规划和指导下,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明确乡村旅游和"三农"的关系,发挥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从闽台林业比较看合作的优先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闽台林业发展的异同,认为台湾林业在技术、管理和资金上存在优势;福建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存在优势。两省林业合作符合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应优先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林业科研与教育、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林业资源管理、林业共同市场和城市林业等领域。政府在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须加强管理,以规避合作的经济风险和生态风险,促进闽台林业合作顺利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旨在立足历史与问题导向,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以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方法]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法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及村庄规划的演进特征,运用演绎法构建了“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结果](1)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经历了以恢复与稳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一周期(1949—1978年),以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周期(1978—2017年)和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周期初期(2017年至今)。相应地,村庄规划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雏形建构阶段、快速完善阶段、全面建构阶段、精准实用阶段,提升“实用性”成为关键命题。(2)本体论强调培育人地和谐的空间规划价值观,认知论强调村庄规划要深化对“3个关系”以及“5个关键问题”的认知,方法论强调村庄规划要重点做好“三生空间”基本格局与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结论]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需要规划师以乡村发展历史和问题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宏观历史耐心、“紧密联系实际与群众”的中观分析思维以及“精准配置与细部设计相结合”的微观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由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换的过程。它牵涉到国土房管、户籍治安、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社区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武汉市江汉区“城中村”改造中涉及的问题,探析了“城中村”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改造“城中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国外乡村民宿发展历程、路径模式、典型经验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提炼,揭示了国外乡村民宿发展内在精髓,研究中国乡村民宿发展路径,弥补已有国外乡村民宿研究单个案例研究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脉络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了国外乡村民宿发展,提出了中国乡村民宿发展可借鉴路径。结果 国外乡村民宿的发展经过萌芽探索期(20世纪30—6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70—90年代)、规范发展期(21世纪以来),形成了休闲体验式乡村民宿、文化体验式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式乡村民宿、运动体验式乡村民宿多种发展模式,具有注重政策引导与规范、提倡农房自有自用自营、注重发挥协会组织协调作用、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等典型经验。结论 未来中国需要从制度建设、农民主体权益保护、发展路径模式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乡村民宿发展政策体系,探索一个有利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民宿发展方式,创建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民宿行业协会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民宿多元路径,推动中国乡村民宿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十二五"时期,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文章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差异及各自的短板,并将各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做对比分析,以期针对各自差距与不同类型采取对策推进各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福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福建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森林旅游业具有美好发展前景。本文着重阐述福建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特点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介绍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变化的背景,对北方城市居民用水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出结论:水价对于减少城市居民用水需求的作用非常显著;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会对城市居民用水造成巨大压力,对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用水管理手段和农业节水制度的积极改革,为解决城市居民用水供需缺口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苏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进展快速,已经基本解决了拆除和外观改造的问题。但是,在苏州宜居城市建设、法治苏州和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中村外观改造的背后,仍然遗留了后续的城中村发展问题。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走出原有的视野,将城中村改造置于"善治"视野中,将改造目标从建筑、房屋转移到"人"的焦点中,将城中村的总体规划,立足村落文化、居民生活质量,优化民生。文章从苏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改变观念,在"善治"的视野下,提出了创新规划,重视融合、落实民主,顺应肌理和文化整合,生态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包含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最后,依据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及其典型特征,提出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的策略,即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Hubei old village in Shenzen, and focuses on interest sharing among stakeholders.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es are driven by the de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Shenzhen’s city centre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n unplanned, overcrowded urban core. The solution accepted by most stakeholders, i.e., local government, private developers, and urban villagers, is to generate land revenue through the demolition of urban villages like Hubei old village, thus clearing way for Shenzen’s urba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enants and small business operators do not benefit from the rising land and property value, and thus do not share the interests of other stakeholders. A further complication to Shenzen’s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 is added by those who do not live in Hubei old village but have vocally fought to preserve it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By examining the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Hubei old village in Shenzhe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he Hubei urban regeneration program and participatory planning process, taking as a starting point a question posed by an urban villager during an interview: “whose village?”, i.e., who has the right to make decisions on behalf of the urban vil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