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所得税是公平与效率权衡的产物。但是,这种结论并没有考虑逃税因素。如果将逃税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在不同条件下将存在差异,公平与效率可能同时实现。本文从公众收入中存在的隐性收入出发,分析了这种收入对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总结出个人所得税存在高结构累进性与低结构累进性两种再分配机制。对于我国而言,低结构累进性的个人所得税才能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收入再分配规模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贫困人群的数量增加,收入再分配问题被广泛关注,加强收入再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收入再分配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内研究不同,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往往是笼统的,不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但从国外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所涉及,相对来说,再分配的研究要远远多于初次分配。鉴于对国外再分配研究的介绍相对较多,本文侧重于对国外初次分配研究的关注。梳理国外最新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沉重的打击。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产生的影响。他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劳动需求的减少、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公共支出的削减、实物与金融资产价格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恶化等多种渠道,金融危机及其后的政策反应加重了一国的贫困广度与深度,改变了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上述研究及其政策含义,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引入收入分配边界概念,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均衡模型,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某一地区收入分配水平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流入者是某一地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净受赠者,那么,劳动力流入使得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边界收缩,至少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如果此时给予流出地劳动力转移支付,将使流入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到一个合理水平,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所有居民都会获益.此结论不仅对发达地区政府针对外来劳动力流入采取的限制政策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也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合作,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引起社会普遍不满和对社会稳定构成实质威胁的是居民主观层面所不认可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尝试考察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对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在将主观收入不平等合理分解为认可的不平等和不认可的不平等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本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居民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负相关,而不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平认知对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当前政府的改革应该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入手,特别是要消除行业垄断、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等,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生产和分配是人类社会中紧密相连的两大根本性的问题。正如,阿特金森所指出,生产和分配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既不能离开生产讨论分配,也不能离开分配来讨论生产(Atkinson and Bourguignon,2000)。除了会对生产造成影响之外,分配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那么就会是部分社会成员处于贫困之中,进而贫困又会引发众多其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2-2009年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构成及其联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导致的;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边际贡献为正,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的边际贡献则为负;养老金和退休金是缓解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食品、交通通信支出是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构成部分,前者的边际贡献为负,后者的边际贡献为正;收入不平等是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收入不平等、政策偏向与最优财政再分配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政策偏向是收入不平等与财政再分配恶性循环的决定因素。当政策偏向于穷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提高税率,扩大对穷人的转移支付;当政策偏向于富人时,最优财政再分配系统的选择是降低税率,减少对穷人的转移支付。依据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收入不平等不断恶化,针对恶化的不平等而采取的财政再分配政策效果差,没能扭转不平等恶化趋势,政策偏向严重。(2)税收再分配政策偏向富人,使富人税负相对轻于穷人,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剧;偏向于穷人的转移支付多为消费券(物),导致越扶越贫。为此,需要从调整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政策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弘 《生产力研究》2007,(1):13-14,22
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并不表明改革之前的平均主义是正确的,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也显然有碍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理论上认真地对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是改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运用微观计量的方法对1988-1999年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变动情况进行分解,以定量地分析各种因素--人群禀赋和参数结构对收入分布差别的影响,同时对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评估.结论表明,工资或所得方程的参数结构对收入分布的影响很大,其中省份和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群不可观察特征之分布的变化对收入分布的影响不大.教育选择方程参数的改变对收入分布的影响非常大,其次是参与选择方程行为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调整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财政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效果不佳,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收入分配秩序的不规范,使累进性税收难以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二是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即低收入者所获转移性收入比高收入者所获转移性收入少,从而收入再分配扩大了收入差距。这两种情况的产生都与财政制度的某些缺陷有关,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堵住漏洞,理顺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地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3.
股市发展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是金融理论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构造全球33个国家从1988年至2013年有关股市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各国股市发展及自由化改革对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一国股市规模越大,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其收入分配状况趋于恶化,而流动性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收入分配状况。其次,一国股市的发展对不同收入阶层存在不同的影响。最后,股市自由化前后,股市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股市自由化之后,股市规模的扩大和股市流动性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14.
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人口分组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形成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也有重要的潜在影响;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各种因素,本文的结果依然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CHIP家庭微观调查1988-2007年的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分解以及非参数分解等多种方法,本文试图对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等不同类型的家庭从业模式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从整体的收入分布来看,早期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多伴随着不平等程度提高,而后期经济增长则带来更多福利改善;其次,家庭主要非农收入来源是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所得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本地非农就业则具有扩大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其作用程度也有所改变;最后,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不同群体,但并非平均分配,不同群体获益情况不同,增长和不平等通过作用于不同类型家庭影响到最终的收入分布。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the func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are integrally connected to individual living standards and other development policy objectives, these dimensions are rarely given prominence or even accommodated within standard national accounting framewor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search on the estimation of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 for Malaysia for 1970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 and socio-economic groups is identified. It is the latest of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involving some of the authors and is, perhaps, the most detailed of its kind. The study depart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SNA guidelines at various points. The SNA basically proposes a commodity balance approach to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In giving equal emphasis to income/outlay accounts as to the production accounts, the present study has brought together data from two major primary sources: a household expenditure survey and a production survey. Their combination poses several problem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leads to an integrated picture, in matrix form,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the Malaysian economy. Both the factor and household accounts in our SAM are disaggregated according to race and the geographic distinction between Peninsular and East Malaysia, with an urban/rural split within Peninsula Malaysia. The Peninsula labor force is further disaggregated by education level, while its households are then sub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main income earners.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these choices are presented. Some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can be noted. First, the distinction drawn between East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is desirabl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interest of the regions but also because of large differences in data availability and hence in estimation methods. Secondly, to complete our SAM it was necessary to estimate inter-household transfers, being the institutional analogue of inter-industry commodity flow. And finall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mpute the labor component of unincorporated business income. These, then, are the major problems which had to be overcome in our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within Malaysia in a SAM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项制度,面临的问题将更为棘手,也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分别拿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第三财政指的是政府通过支配国有经济利润而形成的财力分配活动。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节节高升,甚至国际金融危机也不能放缓其步伐。本文构建了一个上游国有企业寡头垄断,下游私营企业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证明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攫取了下游私营企业的创新红利,它们的高额利润来自于垄断地位。由于目前第三财政的收入几乎完全由体制内人群享有,故伴随而来的是体制内外人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工业化进程和足量农村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低工资,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体制下,不断膨胀的第三财政本身成为了恶化收入分配不公状况的一个原因,是一种逆向的财政机制,应该从支出入手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20.
Between and within-households intertemporal inequality indices are proposed to highlight the vertical and lifetime (i.e. cyclical) components of overall intertemporal inequality.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al static inequality indices is made.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smoothing (i.e. stabilization) are conveniently defined as the public policy impact on welfare, by means of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intertemporal vertical and cyclical equity, respectively. The issue is important as many public policies are aimed at both (vertical and cyclical equity) objectives. Our approach provides a mor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of the desirability of public reforms aimed at achieving a greater vertical and cyclical equity, within a social welfar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