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逐步深入至生产工序层面,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即"产业片段"转移模式。该文重点剖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及产业片段化转移对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何添锦 《经济师》2004,(10):237-237,239
文章分析了长三角产业现状 ,提出了本区域产业整合战略目标及措施 ,使本区域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产业梯度转移中取胜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与危机冲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纵向比较分析认为:二战后的前三次全球性产业大转移,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50年代的冷战、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近的一次产业转移亦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子。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但危机作为一个外部性因素,始终伴随全球性产业转移的全过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亦可能带动新一轮产业转移。有鉴于此,我国需要做好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点,我国在该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局限,从而制约我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正扑面而来。把握机遇,继续借外资之力推动产业升级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的必需和关键,也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了我国在以产业升级为目标的利用外资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很多地区包括珠三角很大程度是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国外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目前,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已经开始,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实施产业转移,这为广东依托加工贸易发展当地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广东欠发达地区可以发挥当地丰富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性和技术性密集型的产业,抓住国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加工贸易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中去,以此来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需要根据中国自身的结构性特点做出调整,由单纯的强调产业承接转向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政策目标组合。这种变化也要求形成组合式的政策环境与之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包生产模式的流行,国际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和跨国公司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的诞生。为抓住这次全球产业分工给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契机,我国应采取如下措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视跨国企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地区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客观要求,但由于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追求特定目标动机的存在,使得污染问题伴随产业转移而影响了转入地的生态环境.结合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现状,探讨污染产业转移的成因,认为现有政府规制方式失灵,提出了解决污染转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金燕虹 《生产力研究》2005,(1):102-103,146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背景下 ,苏南的产业集群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 ,分析了苏南产业集群的现状 ,并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提出苏南产业集群应走高度专业化、产业生态化、产业一体化和经营全球化的新型创新之路 ,并据此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亚货物贸易价值链及中国的价值增值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货物贸易额大幅增长,这也使中国自然地融入了世界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潮流中,本文探讨估计中国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价值增值链条中能够获得多少净收益的某种方法,并对近些年来中国所获得的净收益做出粗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的转移引导本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笔者通过研究依托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机制,并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实现技术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新一轮产业的国际转移要采取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健康升级。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信息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很多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交给其他企业处理,引发了大规模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服务外包己成为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新形式。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大,也改变着各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承接服务外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因国际环境、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产品内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现实背景。该文尝试从产品内分工角度,找寻国际产业片段化转移、研发全球化、全球生产一体化等条件下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探索适合我国资源禀赋特征、符合当前全球生产组织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产业转移问题,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处存有产业转移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国际资本流动,动因是资本追求高额的利润。20世纪以来,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产业转移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产业转移理论,对于指导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钟燕  刘焱 《时代经贸》2008,6(9):13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产品内的国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从而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丁金刚 《经济师》2010,(2):68-68,71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文章从产业转移的本质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