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线性建模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换位思考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机制。文章利用跨省面板数据,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门限效应",当人均消费支出超过4 182.469元时,电力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正向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人均消费水平低于该门限值时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省份电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具有时空差异性。不同年份中电力消费的经济促进机制发生转换的省份个数是动态增加的,不同省份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促进机制的转换时间是不同的,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较早跨越了机制转换的约束门限。  相似文献   

2.
彭星  李斌  金培振 《财经研究》2013,(7):110-121
文章在对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估计法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增强通过低碳消费、低碳技术及低碳规制三种渠道而有利于经济低碳转型,但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和人力资本水平门限,只有同时跨越两者特定的门限值才能实现通过文化非正式制度来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目标。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继而,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门限回归方法,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多个因素进行门限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三个门限值,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两个门限值,对外开放程度存在单一门限值,不同门限水平下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2003—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城市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城市信息化与制造业转型关系中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金融发展门限效应:当金融发展低于门限值时,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负效应;当金融发展高于门限值时,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研究还发现,总体上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城市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存在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分析:基于门限协整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线性关系假设为前提。本文在非线性框架下,利用Hansen and Seo(2002)最新发展的门限协整方法(threshold cointegration test)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两机制门限协整,当对均衡的偏离小于或等于门限值-7.85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倾向于不向均衡状态调整,而当对均衡的偏离大于门限值-7.85时,他们都倾向于向均衡状态调整,并且能源消费的调整速度大于经济增长调整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财政分权是否有利于减缓贫困是国内外理论界近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基于中国财政分权实践从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了预算内外收支分权影响贫困的作用机制,然后以政府转移支付作为门限变量,通过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1995-2010年间我国财政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一是预算内收入与支出分权能够显著减少农村贫困,且预算内支出分权的减贫效果更加明显。二是预算外财政收支分权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预算外支出分权有利于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而预算外收入分权程度的增加会恶化农村贫困,但并不显著。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当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于门限值0.6965时,中央政府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反之,则不利于减少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技术和零售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我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单一门限效应,跨越门限值发展水平后,数字技术对我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能力显著强于未跨越门限值时的水平;数字技术对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在数字技术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对我国零售业经营效率存在负影响,进入中高发展水平后转为正向影响,整体上看数字技术对我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基于财政支出、税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推导出在给定税收、财政支出政策的变化路径时,经济会达到"竞争性分散均衡",税率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政府投资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显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总产出、消费、投资、政府投资性支出、税率、利息率、工资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宏观税率为28.63%时达到最优值,政府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率存在正向影响,但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一个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建立了估计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利用45个国家(地区)1980-2007年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当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时,能源消费溢出效应的国家(地区)差异。实证检验的结果证实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转换行为,具体来说两者有且只有一个门限值,当人均消费水平在门限值以内时,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而当超过这一门限水平时,作用反向且不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超过门限值的主要是发达经济体。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地区)不仅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应当实施节能减排,而且从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看,也应当并且可以实施严格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0.
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利用世界37个国家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门限转换特征.研究结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累进效应,各国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也存在显著的门限转换特征,文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倾向于更高的门限值,文章最后对中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的边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验证了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伴随着政府发展性支出的不断增加,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倒"N"型作用路径。表明过低或过高的政府发展性支出都会导致产业集聚扭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正外部性,进而抑制能源效率的改善,只有适度的政府发展性支出才能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绩效,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2)利用中国2004—2017年268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在规避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静态面板交互效应模型,验证了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理论假说;(3)采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的过程中存在政府发展性支出的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2517和0.2946,对不同政府发展性支出水平进行分组计量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中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倒"N"型路径相吻合。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政府发展性支出趋向于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适度的政府发展性支出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郑尚植 《经济前沿》2012,3(2):82-88
基于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总量角度出发,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规模较为合理;第二,从结构角度出发,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挤出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结构严重扭曲;第三,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效应,经济建设支出、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3.
考虑区域创新中政府、企业及市场间的作用,理论分析中国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30个省区(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以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效应及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和正向滞后效应;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力受到企业创新绩效、市场化程度的单门槛效应影响,存在效力发挥的关键期。研究有助于理清区域创新中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对政府资金干预区域创新的形式作出思考,提升政府科技支出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非线性有效消费函数为基础,笔者构造了一个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并利用1978年~2004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但在长期内,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替代关系,即政府支出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此,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增加居民消费以提高社会总需求;但在长期经济均衡时,政府不宜采用支出政策来实现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0年我国27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在加入居民收入波动、金融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三个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法,对我国财政支出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波动受财政支出波动的影响显著,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度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波动程度;居民收入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了空间视角下消费结构升级、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多重关系。研究发现:①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U型关系,即在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其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呈负相关关系,而当消费结构升级到一定高度,这种负向关系转变为正向关系;②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时,政府支持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当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支持开始成为制约因素。在考虑发现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政府支持下呈现的倒U型曲线与消费取向的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即当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政府支持发挥了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而当消费市场转向有利于创新发展时,过度的政府支持会对自由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③在空间溢出上,地理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①和发现②相似的关系,经济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②相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面板协整的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跨期替代模型,并利用1990—2005年27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现较弱的互补关系。因此,需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支出的消费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地区差异、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跨期优化理论导出实证方程,然后运用1998年~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并分析各地区政府财政总支出及其功能性分类支出对当地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区差异对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有重要影响。地方财政总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一种不显著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而不同;2.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期,只有西部地区其他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其他地区的其他功能性分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均不显著;在国家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时期,功能性分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随地区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xpendi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into the productive and 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 for revealing the effect of local government’s expenditure on output-capital efficiency through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 general, the elasticity of productive expenditure is more than that of nonproductiv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refore, the drawing effect of productive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s more than nonproductive one. However, the positive drawing effect of local government’s expenditure on the ratio of output to capital can be displayed only if the expenditure is within a reasonable scale. When the public expenditure has surpassed the limit, there will be a negative influence. Through our empirical analysis on current Chinese economic data, it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drawing effect of local government productive expenditure on the ratio of output to capital is remarkable;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critically small. In some areas, th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behavior has indirectly become the economic intervention and it reveals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low efficiency in high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by adjusting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20.
基于霍尔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消费决策的模型,并利用我国1992-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减税与扩大政府支出都对消费有正向影响;投资收益的增加则会减少消费。在经济衰退时,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是提高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经济脆弱时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是带动当前经济增长和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的最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