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全球化视野的高危时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工业文明将人类推进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阶段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危机,人类正在步入后果严重的高危时代。在对高危时代中各种危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危机的动因、形式、范围以及影响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强化危机意识、推动全球化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合作机制以及构建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等举措,力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永章 《生产力研究》2011,(5):17-18,78
资本扩张生成了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但也产生深层危机,它引起了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结构、资源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一系列冲突,最终形成资本逻辑悖论。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既不是消除资本,也不是放任资本,而是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使剩余价值回归人类自身,回归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资本扩张能够循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80-2005年间15个亚洲国家数据为样本,建立了两组Pallel Logait模型,对资本流动控制能否抑制货币危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期的资本流动控制不能有效地抑制货币危机的发生,但前一期的资本流动控制却可以显著减小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当期他国的货币危机有显著的传染效应.经济基本面对减缓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避免货币危机的根本方法仍是保持经济基本面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4.
高危时代全球治理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危机四伏的“高危时代”,这对传统的以家庭、国家为中心的危机治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全面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区域性的新型危机,提出了由国际组织、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企业、民众以及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资本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字技术与资本力量对社会进行渗透,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互联网反馈数据,如消费水准、消费倾向等,来影响和控制每个消费者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由资本全面控制社会整体的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过程,使资本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这种控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如新的劳资矛盾和更具规模的生产过剩等,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数字科技有向人类对立面发展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科技只为少部分人掌握、只为少部分人服务。  相似文献   

6.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观念和内容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是财务资本,财务管理是关于财务资本的运作,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等,这与工业经济时代资本的重要性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后危机时代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对民间融资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民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就有相合性。因此在后危机时代,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拯救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在此基础上,为民间融资进一步服务中小企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然力危机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论证中,蕴含着资本对自然力疯狂役使导致自然力危机的思想。资本的贪婪引发自然力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导致自然力短缺性危机的发生;该危机通过削弱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减少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耗竭财富的根本源泉从而将触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危机;马克思抑制自然力危机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自然力天然成本补偿的可持续利用思想、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计划控制思想和自然力复活性解放的制度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6)
文章分析了人类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宗教与人类自我认同危机的关联,以及当代社会人类自我认同危机的消解。指出马克思对神话本质的精辟阐述,也是对宗教归宿的精彩总结,也是人类自我认同危机最终的消解。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致使有人对新资本协议关于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但文章认为虽然资本监管有其局限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本监管在控制和防范银行风险上仍然是当今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在我国更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和要求,稳步推进资本监管。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命题,航空工业面临着产业环境重大变化,产业链运营困难重重等重大挑战.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三新”之道出发,航空工业才有可能走出危机,同时在人类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存在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致使有人对新资本协议关于资本监营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但文章认为虽然资本监管有其局限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本监管在控制和防范银行风险上仍然是当今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在我国更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和要求,稳步推进资本监管.  相似文献   

13.
虚拟资本的研究应以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虚拟资本是收入的资本化,与现实资本不呈现一一对应关系,虚拟资本表现为一切有价证券.虚拟资本的产生首先源于现实资本运行的需要,但能自我膨胀为相对独立的金融经济.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金融经济稳定的基础,但虚拟资本的固有属性使得金融经济本身也容易诱发货币危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  相似文献   

14.
周炬魁 《经济师》2009,(9):188-189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演变过程的描述,揭示危机起因、三波典型标志、12(步)阶段、传导链、与三种核心思想的因果关系、现处实体经济危机阶段。通过揭示美国资本操控世界经济秘诀,明白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才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揭示“次贷”是骗局,明白多少年的全世界几十亿人辛苦劳作被掠去,少数亿万富翁产生之时,世界得到的是全球性危机。赞扬积极上进的社会主流意识,痛斥消极可怕的危害人类精神的社会畸形意思。揭示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文化危机、价值危机、哲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自由”的资本主义金融及其衍生产品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两次危机的爆发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运动,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其运行。  相似文献   

16.
人类荣辱观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乃至大相径庭的荣辱观。社会主叉荣辱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关于荣辱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既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又是对历史上合理荣辱观特别是劳动人民和进步人士荣辱观的批判继承,是一种崭新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正如本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过重大影响一样,80年代的债务危机对国际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1982年8月,随着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其它债务国纷纷响应,从而揭开了战后最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的帷幕。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截止到1988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3000亿美元。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借外债等于引入了国际资本,它可以补充国内资金来源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的速度,提高投资率。但资本的现时流入必然伴随着将来的资本流  相似文献   

18.
欧债危机从2010年爆发以来,导致了欧元大幅贬值。由于蔓延的债务危机、低效的政策协调、投机的资本冲击等原因使欧元贬值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分析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剧烈动荡和政策调整期,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将由危机应对时期一致的行动、单向的大规模刺激不断转向后危机时期的退出政策分化.不同国家在复苏格局与退出节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复苏最强劲的经济体,资本市场出现剧烈反应的重要原因就是内、外紧缩冲击政策可能导致的叠加以及内部不同退出政策的叠加放大了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因此,全球复苏与退出分化下的中国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应该是防止内、外退出政策短期内的密集出台产生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构建的基本元素,如资本、劳动、剩余价值及其各种变换形式的分析入手,来探析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同时对比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全新理解,揭示他们在根本上是处于不同的方面上看待社会,甚至在对劳动、阶级等的分析手法上根本上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然而我们并不这样就认为韦伯处在了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