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惯性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这表明股票价格在较短期内存在继续朝同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即存在“惯性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效市场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1997—2002年我国上海股市342家上市公司发行的A股进行“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股票价格同样也存在短期的惯性现象,因为采用价格惯性策略,即买入前6个月高收益率的股票组合而卖出前6个月低收益率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一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采用盈余惯性策略,即买入意外盈利的股票组合而卖出意外亏损的股票组合,在组合形成后半年内可获得显著的差额收益。这些发现验证了行为金融学提出的“反应不足模式”,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存在“保守性心理偏差”而对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公开信息”反应不足,或是因为与价格变化和盈余变化相关的“私有信息”在投资者中“扩散缓慢”导致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2.
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意外成交量作为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通过检验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的关系,发现盈余公告后续的长期收益随着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意见分歧的增大而严格减小.这一研究支持了Miller (1977)假说;同时也表明在投资者对盈余信息存在异质信念的情形下,中国股市禁止卖空的制度性缺陷将悲观投资者拒之门外,而乐观投资者推动股价高估,导致股票和市场都存在较大的投机性泡沫.  相似文献   

3.
石建辉 《生产力研究》2011,(4):25-26,38
有效市场假说面临着很多困难:市场激励不足;市场异象相悖与之相悖;难以证伪。行为金融学指出市场异象源于人类的行为偏差,但是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框架。Lo(2004;2005)借鉴进化论思想提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可作沟通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桥梁。文章认为,AMH堪比投资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对投资的意义体现在:对大量出现的市场异象提供统一的解释;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萌萌 《时代经贸》2011,(24):44-44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问题展开理论评述。由于学界对这个问题争论颇多,逐渐形成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实证结果,由于一些与CAPM模型预测不一致的“异象”或“迷”,80年代后又由此产生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5.
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或盈余公告日的数据计算隐含相关收益率并构造投资组合,研究已公告公司的盈余信息对行业内未公告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市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反应不足并产生"异象",这一"异象"可认为是盈余公告前的价格漂移。  相似文献   

6.
股市惯性策略(Momentum Strategies)与反转策略(Contrarian Strategies)的投资绩效问题作为市场“异象”,是由Jegadeesh and Titman(1993)正式提出的,此后便逐渐成为金融研究中?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惯性策略是指投资者以股票近期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主要基础,即买入近来业绩良好的股票并卖出近来业绩不佳的股票(即追涨杀跌或相对强势  相似文献   

7.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除系数外还有许多其他变量能够对股票横截面收益差异做出预测和解释,由于与有效市场假说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悖而被称为异象。如何解释这些异象,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尚无统一的结论。文章在对相关异象总结的基础上,对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进行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97~2003年沪市261支A股为样本.实证对比了"风格惯性策略”和“价格惯性策略”的盈利性。结果表明.在我国股市上运用传统的价格惯性策略不能获利,而运用“风格惯性策略”,特别是买入过去6、9、12个月内收益最高的赢家组合.则能够获利。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以有效性市场假说为基础的经典金融学框架下,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始终等于其基本价值,但却遭遇了自身理论上的“悖论”和现实中诸多不易解释的“异象”。正在崛起的行为金融学为分析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变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范式,它强调了心理因素与认知过程对人们决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109种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调查数据,重新整合划分为非加工食品、加工食品、普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普通服务和管制服务六个类别,研究中国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粘性及其与通胀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检验价格设定模式。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粘性存在部门异质性。非加工食品、非耐用消费品和耐用品部门价格调整频率大于加工食品部门。服务价格调整频率较低,服务类价格向下调整倾向在6大类中也最小,特别是管制服务价格表现出更强的粘性程度。消费(服务)价格平均上涨倾向大于下跌倾向,这表明价格水平上涨动力较强。(2)企业价格设定行为总体上是状态依赖相关模式,但存在部门的差异性。(3)总体上,价格粘性与通胀惯性正相关。但分部门考察后发现,农产品、加工食品通胀惯性与变化频率负相关,普通消费品、服务通胀惯性与变化频率正相关。这些结论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微观证据,同时对警惕与防范"服务价格驱动通胀"风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2003—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股价漂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报告了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股价漂移异象,通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盈余持续性对股价漂移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盈余持续性能有效缓解股价漂移的基本结论,在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和有媒体关注的组中,缓解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盈余持续性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投资者意见分歧度两条路径缓解股价漂移。最后,文章还检验了盈余平滑带来的盈余持续性对股价漂移的影响,结果显示,盈余平滑的有效信息属性越大,越能有效缓解股价漂移现象。基于文章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缓解资本市场股价漂移异象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或正式盈余公告披露目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计算隐含相关收益率并构造投资组合,系统地研究了公司的盈余公告信息对行业内其他公司以及其他行业相关公司的影响,发现盈余信息在行业内及行业间存在传递性。同时,在控制盈余动量效应和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效应的基础上.发现市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反应不足。可以认为,这种反应不足是中国股市长期存在但并未被证实的市场“异象”。交易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s Hypot hesis)认为信息在资产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投资者无法通过交易获得超额收益。然而,现实中的诸多异象使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实务界的置疑,也由此诞生了能对现实市场做出更贴切解释的不完全反应假说(Incomplet e Revelat ion Hypot hesis)。该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信息的解析成本,解析成本越高的信息越难完全反映到资产价格中去。信息解析困难造成的资产价格有效性低下会催生管理者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文章从不完全反映假说的理论与应用角度,指出改善信息披露环境、降低信息解析成本,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报信息披露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盈余信息度量、市场反应与投资者框架依赖偏差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2 0 0 0年9月到2 0 0 3年1 2月沪市A股3 3 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以四种不同度量方式表示同一盈余信息所产生的“盈余惯性现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三因素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之前,基于四种盈余信息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都显著地存在。但经过三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基于“意外盈余率”和“标准化意外盈余率”二个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消失了;基于“意外盈余”和“标准化意外盈余”二个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仍然存在,所以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仍可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显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风险定价学派的观点。笔者认为,根据Tversky和Kahneman( 1 981 )提出的“框架依赖偏差”(FramingDependenceBias)理论,四个盈余信息指标所产生的盈余惯性现象的差异表明我国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依赖于信息度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Jegadeesh和Titman研究方法,分别检验了上海A股市场股票的交易量、规模、市盈率、BE/PE值、价格五因素与市场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以该五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分组的实证结果显示:该五因素对市场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参与惯性和投资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涛 《经济研究》2007,42(8):95-109
参与惯性是否影响了个体的投资选择?参与惯性是如何产生的?采用2006年中国9城市投资者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在银行存款、外汇、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借出、做生意、保险金、收藏品、房地产、理财产品、彩票等广义投资项目中,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的选择都表现出了参与惯性,即倾向于维持他们过去的选择;这种参与惯性是其禀赋效应或延迟决策等行为偏见的结果,而不是理性选择所致。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加强投资者教育,使其意识到并主动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参与惯性,这是有效增进投资者福利的政府政策所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李雯  杜月 《技术经济》2024,43(1):29-40
学术创业跨越了学术与产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因此学术型企业家往往肩负着学者与企业家两种角色,他们的社会资本、角色冲突感知都会对该创业进程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扩张-加强假说和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学术型企业家角色冲突感知、社会资本惯性对创业资源获取与创业绩效的整合作用模型,并深入探索企业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394位学术型企业家展开问卷调研,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角色冲突感知对资源获取与创业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资本惯性对资源获取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资源获取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者的企业参与程度正向调节了角色冲突感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以上研究结果从主观感知的角度丰富了学术型企业家双重角色的相关研究,也为有创业想法或者已在创业过程中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陈婷  王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70-271
Tykocinski和Pittman(1995)首次提出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这一概念,即失去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为机会(initial inaction)后将导致对随后相同领域内类似机会的不作为(inertia)。对影响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阐述,并探讨这一现象的研究新进展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交易主体的金融伦理观与其市场信念密切相关。在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通过将金融伦理卷入及其决策惯性参数化,证明了交易主体的金融伦理卷入强度和伦理卷入下的决策惯性是影响市场价格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市场参与者忽视伦理判断而过分看重行为的财富结果,内含着很高的市场失稳可能;尤其是,市场一旦对违背伦理行为收入有很高预期,无论伦理态度如何,都可能直接推高市场波动。因此,通过伦理规制对交易主体行为的调适应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主要包括对两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对一再出现的违背传统金融理论的市场异常现象的研究;另一个则是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行为金融的理论一般都是描述性的,重在解释各种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简单地认识到一个价格异象的存在和真正理解它为什么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