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新西兰储备银行致力于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审慎监管,近期对商业银行推行核心融资比率,此项新型流动性监管政策被称为继通胀目标制之后,新西兰储备银行首推的又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对其推出背景、总体框架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日央行发布报告称,拟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并适时考虑推广至全行业全口径.央行在报告中列出了时间表与具体标准.自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央行计划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1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报告中,央行还缀了一个"尾巴":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与此同时,央行将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全面加强同业资金管理的局面将很快到来.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我国从2016年起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从跨境资本流视角下实证研究宏观审慎工具实施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我国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实施不仅能显著降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显著降低微观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二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我国银行间风险溢出影响受融资流动性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三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溢出效应影响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银行间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观点报道     
《南方金融》2012,(11):99-100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条件相对宽松,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升,货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并将贷款市场、理财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短期和中期资金市场纳入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央行投放的中期资金相比短期资金能更有效降低中长期利率,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此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四因子"中长期利率定价框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量化了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受MLF加权利率及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程度,为央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确定中期资金投放规模和利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6.
财经要闻     
《中国信用卡》2015,(2):8-9
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5年1月8日,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2015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简政放权。二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三是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文)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做了优化调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空间,便利境内机构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同时运用相对较少的监管资源,直接有效对风险进行把控。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做进一步研究,分析价格工具在银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为未来需要对银行跨境融资采取逆周期调控时,提前做好价格工具调控手段的储备。  相似文献   

9.
一月金融     
■央行在全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5月3日起,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  相似文献   

10.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货币统计的传统分类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理论和实践要求央行或货币当局以更广阔的视野管理宏观流动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区域全日径信用总量”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渐进式逐步量化;而准确计量社会融资规模,需要建立完全不同于传统货币供应量统计反映途径的理念和计量体系,而计量转轨期则首先应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与基本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复杂经济金融环境下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2016年起人民银行正式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逐渐完善。本文选取2010-2020年我国42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下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对银行稳定性具有负向效应,降低了银行稳定性;跨境直接投资则增强了银行稳定性;跨境间接投资弱化了银行稳定性。第二,资产价格和流动性错配在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稳定性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第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稳定性之间具有调节效应。其中,宽松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利于跨境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促进作用,紧缩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则弱化了跨境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有效宏观审慎监管;二是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分类监管。三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针对不同类别跨境资本流动施以相应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主流社会充分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宏观审慎管理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监管模式。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并梳理总结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国际经验,论述了我国在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方面所做的探索,包括完善宏观审慎指标体系、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建立逆周期宏观审慎调控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民银行某分行为例,总结了在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主要手段和做法:一是通过合意贷款调控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和结构,以落实信贷总量调控政策、推动区域信贷结构优化和融资结构改善;二是利用MPA加强对区域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管理;三是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与评估工作,四是贯彻落实《存款保险条例》各项工作,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最后,从基层央行视角,分析了当前履行金融稳定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落实好双支柱调控政策,防范好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基层央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从现行基层央行开展区域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角度分析当前区域宏观审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区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并从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评估机制、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快培养干部队伍、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呈现较大的波动性,但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总体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如何有效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央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湖北宜昌市为样本,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变动的特点、央行政策工具的实施效应,以及央行流动性调控的局限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当前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监测与调控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对金融市场的深层次和全方位监管要求催生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诞生。MPA的实施,或将给财务公司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类16项指标(见下表)。将全面有效地管理金融机构多元复杂的资产端,加强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整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涂力磊 《证券导刊》2013,(23):25-25
6月25日,央行在其网站上发布《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次贷危机之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已由来自银行间的债务违约转变为来自银行间内生的流动性风险所导致的价格反馈,因此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核心之一,而且实现手段有数量监管和价格监管两种,数量角度的流动性监管可通过巴塞尔协议III中规定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实施,而价格角度的流动性监管可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于完善两者的调控框架非常有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146家法人银行近三年的季度监管数据,研究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状况、流动性状况等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等宏观审慎政策措施,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不同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不同类型的法人银行信贷投放影响也有显著的差异化,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受流动性状况制约,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受资本状况和资产质量双重约束,村镇银行信贷投放同时受资本状况、净息差和资产质量三重因素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制,加大逆周期资本调控力度,出台化解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职能,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并有效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金融业的新变化为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加强宏观审慎 管理,央行自2016年起将原来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强化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本文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为主线,以分析其核心理 念和核心约束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宏观审慎评估如何引导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分析宏观审慎评 估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直接、间接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提出如何以宏观审慎评 估管理的精髓为导向,主动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坚持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姜超 《证券导刊》2014,(8):15-15
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报告突出前瞻性,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删除了“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联系其强调SLF的常规化,或预示政策取向已由从紧转中性,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