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为立案数或破案数占可疑交易报告数的比率。当前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相当低,原因在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过于刚性,以规则为本强力监管下的防御性报送行为严重,以及外部条件的缺失。为此,应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转变监管导向,加强正向激励,减少防御性报送并加强反洗钱外部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相当低,原因在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过于刚性,以规则为本强力监管下的防御性报送行为严重,以及外部条件的缺失.为此,应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转变监管导向,加强正向激励,减少防御性报送并加强反洗钱外部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为立案数或破案数占可疑交易报告数的比率。当前我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效性相当低,原因在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过于刚性,以规则为本强力监管下的防御性报送行为严重,以及外部条件的缺失。为此,应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转变监管导向,加强正向激励,减少防御性报送并加强反洗钱外部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发展,以“客观标准”为基础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已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反洗钱监督管理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可疑交易报告制度重新评估和修订,强化其实施效果.在制度构建上增强可操作性和灵活度,在制度执行中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关的监管力度,强化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保险业的更好适用为落脚点,围绕反洗钱制度设计、反洗钱立法规定,针对保险业可疑交易情形展开分析,对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完善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反洗钱领域可疑交易报告数据井喷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更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反洗钱制度有效性的质疑。海量的可疑交易报告数量是金融机构在现行制度下为了降低反洗钱成本而过度采用机器替代人工报告可疑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在深化防范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正确区分可疑交易,将合法经济符合特征的可疑交易剔除,从而减少可疑交易的总量;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发挥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提高可疑交易数据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关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等问题,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情报价值低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成效.因此,需要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减少金融机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增强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主动性,提高可疑交易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性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反洗钱规则的核心和关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应包括"报告义务"、"责任豁免"和"保密义务"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10.
反洗钱:可疑交易行为报告制度有效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洗钱可疑交易行为报告制度的实施存在监管当局与被监管者的目标冲突、金融机构认识不一、报告的边际信息价值随报告数量增加而递减、制度安排缺乏成本效益性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制度假定忽略了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的合作矛盾,掩饰了看似合法的非法交易的存在,高估了金融机构对客户行为的控制能力和监管与披露对洗钱活动的抑制作用。要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金融机构与当局进行实质性合作。 相似文献
11.
及时、有效地识别可疑交易是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的前提。制定完善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预防和打击洗钱活动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实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对于发挥反洗钱成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系统识别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可疑交易报告海量报送、情报价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和识别能力是当前反洗钱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应当对客户交易进行分析识别,将具有可疑情形的交易向反洗钱监管部门提交可疑交易报告,这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自2004年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成立后,我国可疑交易报送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念变化和技术更新,逐步走向深入。本文将从可疑交易报送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现状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反洗钱制度安排的一项核心内容是金融机构向反洗钱情报部门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目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庞大而情报价值较低,这已成为制约反洗钱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升其质量的管理路径,具体包括完善报告制度、优化报告流程、实施风险管理、创新技术手段、拓展审计职能等. 相似文献
14.
在对当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进行客观性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建立可疑交易报告的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机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从制度架构、可疑信息采集、监管者角度、可疑交易报告义务主体等方面对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一些因素还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实施可疑交易报告主客观标准的成本及有效性比较出发,就我国实施主观可疑标准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对未来我国反洗钱可疑报告标准的模式提出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17.
金融机构提交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既反映了其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水平,也标志着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有效程度。在分析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主客观之后,提出了贯彻风险监管理念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系统识别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可疑交易报告海量报送、情报价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几乎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统称可疑交易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正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也建立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20.
可疑交易的识别和上报是防范洗钱活动的核心措施。我国证券业可疑交易标准尚不完善,制约了证券业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外证券业可疑交易判断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特点,指出了我国证券业可疑交易判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