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员工持股计划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琛  范方志 《开发研究》2004,94(6):63-65
员工持股计划是对企业所有权的安排,通过调整利益关系而实现所有者与员工对企业利益的配置,通过激励员工的努力水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长期重复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员工持股计划只是给均衡的合作解的实现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合作的均衡解的实现还依赖于管理者的可信任的合作声誉,管理者的合作声誉的基础是企业有明晰的产权和对管理者业绩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一向被视为市场积极信号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股市的跌势面前演变成一个避之不及的雷区。我国股票市场正面临着员工持股计划爆仓潮的新一轮危机。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现状,从员工、控股股东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潜在风险,并从杠杆运用、退出机制、激励约束等角度有针对性的对我国当前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员工持股制度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中国证监会对员工持股计划新的政策方向、在全流通下员工持股计划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其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促进全流通下上市公司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稳步发展,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然而专业机构投资者发展不足,限制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以深市A股2008-2012年间的深市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首先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其后加入代理成本为中介变量,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通过代理成本对企业绩效形成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特别是国有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代理成本并不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绩效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丽  王进朝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119-121
文章在考虑心理收入的前提下,建立了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在不同心理收入水平下比较企业的业绩提成比例和员工的努力程度,分析了知识型员工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企业绩效就要进行旨在提高知识型员工心理收入的激励管理,同时要聘用满足岗位工作环境的知识型员工。得出了知识型员工面对完全满意的工作环境时的努力程度是在面对完全不接受的工作环境时的2倍。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在考虑知识型员工心理收入的同时合理建立更加有效的工资合同,为企业节约薪酬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提供了定量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文殊 《上海国资》2014,(11):46-47
股票来源为二级市场购买的公司,持股计划中包含了结构化融资。比如公司员工认购资产计划的次级份额,优先级份额面向外部融资自中国证监会2014年6月20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后,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不断增加。截至10月14日,上市公司公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的共15家,其中12家属于中小板和创业板。所谓员工持股计划,是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  相似文献   

7.
员工持股计划:从美国到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中两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目的、持股资金来源、股权设置方式、股票流动性及外部环境等诸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所面对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程度及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都与美国企业有所区别,所以,中国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8.
股权激励国际上称为员工持股计划ESOP:EMPLOYEE STOCK OPTION PRO-GRAM;ESOS:EMPLOYEE STOCK SCHEME)是指:为了吸引、保留、激励员工,通过让员工持有股票而使员工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它是一种特殊的报酬计划。出现于70年代末,一直在企业中长盛不衰。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惠普、微软等,都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吸引、保留、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萌芽于7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该定义,我们可以注意到员工持股计划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博雅  陶杰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71-279
以2016—2019年连续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基于企业员工视角研究发现,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员工搭便车问题,所以员工持股计划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高管持股.  相似文献   

10.
国外股票期权的理论、内容、特点及缺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玫 《山东经济》2002,(2):30-34
股票期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最富成效的激励制度之一,其理论依据是代理理论、风险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实施股票期权的目的是把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长远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其特点是奖励未来。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对企业有三大作用:⑴有利于引进人才;⑵有利于企业低成本激励人才,降低代理成本;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与工资和年度资金等传统薪酬制度相比,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激励制度效果更好。但国外股票期权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尤其是对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更需要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要有激励机制。文章分析了激励机制的内涵和作用、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指出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业绩评价系统的要素为前提,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报酬契约的执行需要以业绩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为依据。针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与经营者激励存在的种种问题,强调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4—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员工持股计划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理人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晃 《特区经济》2006,(5):87-88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其中,股权结构问题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然而,实践证明,经理人股权激励可解决民营企业股权结构问题,而且可解决民营企业中的长期激励.本文在分析目前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单一的基础上,指出对经理人实施股权激励可优化股权结构,有效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刍议中、美职工持股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铭超 《特区经济》2010,(1):140-141
职工持股计划起源于美国,在中国实施职工持股计划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信托法》的生效为在中国实施职工持股计划开辟了新的途径。职工持股计划包括股份取得机制、持股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参考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我国可以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建立上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制定约束与激励并存的薪酬制度能有效引导经理人的决策行为,对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只有正向激励,在此基础上,增加解雇威胁这个负向激励,重新建立两个阶段的激励新模型,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来只存在业绩分享激励单阶段模型而言,增加解雇威胁会使得经理在第一期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一期业绩分享比例激励的大小与解雇威胁这个负向激励的大小呈正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上市公司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可能会产生大额在职消费,通过对薪酬激励情况分组可以分析在职消费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完善激励体系。通过选取沪深两市2013-2015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激励情况下,在职消费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选取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分析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经营业绩与高管持股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我国接下来的国企全面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卿 《南方经济》2016,34(3):68-85
通过采用双重差分估计法,文章实证检验了国家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长期性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拥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更强的融资能力,其经营业绩也得到明显增长;进一步产权性质分组的结果表明,长期性产业政策的正激励效应在民营企业表现的更为显著。与长期产业政策不同,短期产业调控政策对支持发展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显著负效应,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6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以及公司薪酬激励机制两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与国内已有文献不同的结论: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何玲雁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36-141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体系优化与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为此,对高管薪酬制度现状以及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政策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影响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因素,建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样本,探究不同类型的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薪酬政策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政策与经营业绩对两种类型的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薪酬管制、公司治理、增强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改进薪酬激励的方式等角度,分别对两类国有上市公司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