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慧 《价格月刊》2009,(12):80-82
通过利用相对收入假说模型,运用1997年~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减弱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倪凯  王广文 《现代商业》2012,(18):174-175
社会保障建设是增加居民安全感、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居民消费又是拉动内需、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社会保障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介绍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相关可行性的建议对策,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假设以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机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收入结构不够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影响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不利于扩大内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居民消费和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收入增长和分配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文媛 《中国市场》2014,(37):173-173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偏低,尽管与前几年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呈现一定的上升倾向,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GDP总量相比,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仍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政策执行者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以投资和出口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扩大消费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率偏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差距较大。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形成的原因是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较低。从财政政策的视角,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住房、教育和医疗的消费性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步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扩大内需。为此本文选取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需求侧为切入角度,选取1980年至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升级存在正效应,并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政府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且该结论在通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发挥规模效应两条渠道,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农村户籍、中西部地区以及高收入水平群体中,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更显著。区分消费类型后的研究证实,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安阳市受地理条件制约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的发展潜力有限,居民消费已成为当前拉动安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通过对安阳市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安阳市当地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但也存在消费率低,最终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应构建有效的宏观、微观组合策略,打政策组合拳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9.
主流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国民整体福利水平的增进可以对居民消费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最近二十年间,发达国家对社会保障和消费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进展,给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模版和范例.我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体制改革背景又使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呈现出新的特征,给国内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国内外社会保障和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居民消费的作用路径,找寻消费新增长的突破口。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贫富差距是个人所得税改革影响居民消费的中介变量,即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刺激消费。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不彻底,所以对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限,进而导致了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不足。因此,中国要加快个人所得税征收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充分发挥平衡收益分配、缓解贫富差距的作用,以此促进消费健康平稳地增长。  相似文献   

11.
住房保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而居民消费则是启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宏观变量。随着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对居民消费变动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住房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路径,并以中国东部地区1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对住房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住房保障对居民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都存在着显著性影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成长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消费结构是一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一定的消费结构又反过来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化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要增加居民收入与减小收入差距并重,稳定各消费品的消费价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保障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和食品安全,积极培育新的主导性消费热点,提倡节能减排的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居民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13.
刘英 《国际贸易问题》2007,289(1):30-37
1999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居民消费对市场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通过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使得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代表该区域农民的生活水准。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全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但近年来,由于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大、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原因,使农村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不足。吉林省应加快提高全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提供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以有效促进农民消费,提高其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KG-*4〗-〖KG-*6〗201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时空效应及其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消费、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变量的条件下,时间维度上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维度上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系数为正却不显著;接着分析了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三条潜在传导路径,根据测算的路径强度,发现消费路径和投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但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作用,说明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有力推进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开通对居民消费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周边地区的高铁运营对本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速铁路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3)周边地区高铁通过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客周转量来促进当地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此,我国需要充分利用居民消费的空间依赖性来改善各地区居民的消费,完善和优化现有的高铁网络,以高铁发展带动消费水平提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将消费习惯引入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的福利效应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运用1992~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数据,测算了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给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带来的差异福利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内部习惯特征对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引入习惯特征后,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其未来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补贴0.27%-26.05%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第二,无论是同质性偏好还是异质性偏好假设,四大板块中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福利效应均高于东部地区,区域间信息鸿沟转化为福利差异。因此,在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楠 《财贸经济》2006,(11):27-31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1990-2004年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数据,对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改革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及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原因,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不显著.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举措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交通与通讯两类基础设施对居民线上、线下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普及网购的同时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使实体店在展示产品、现场体验等方面与电商形成互补,将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积极互动。以2011—2016年全国近300个地级市构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验证了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并发现当前交通、通讯两类设施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协同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完善基础设施支持线上、线下渠道共同发展,还能够适应居民家庭年龄结构变化的新特点。上述结论说明,以完善基础设施促成渠道协同,将对全面优化消费者体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宪 《消费经济》2020,(2):20-28
从长期消费需求的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遵循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吃穿住行”到较高层级的精神文化产品,是逐级释放的,这要求产业的生产活动也遵循同样的次序。中国40多年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在于产业的生产活动始终回应了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解决居民的温饱问题,以农业、日用化工及轻纺工业等产业为主导;2000年之后,主要解决居民的住行问题,以房地产、汽车、高速公路、高铁等产业为主导。从这一产业逻辑来看,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满足之后,居民的消费层级上升,产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但更高一级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点,导致产业生产活动无法有效跟进的结果。当前,我国居民更高一级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存在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在产业战略上要关注更高一级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要积极寻找外部需求,且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治理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