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节,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圣经》课程在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中逐渐进入各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教研室就在《圣经》选读课堂中有效地融入了西方绘画作品,利用西方绘画作品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在创作中大量引用、再现圣经原型,将圣经原型作为一个参照系,影射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使悲剧的根源和小说主旨一目了然。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圣经原型,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更好地描写人物与自己、与社会的冲突,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将小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使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5.
冰心早期的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圣经》文本资源的借鉴与吸收。圣经意象的运用与掌握体现了作者“爱的哲学”的主题思想,其早期作品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和生命意识,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是儒家文化的基督化。  相似文献   

6.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维多尔德.卢托斯拉夫斯基是当代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在他多年的创作道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前奏曲和赋格》创作于1972年,是作曲家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论文从作品的复调思维入手,分析和总结作品运用的多种对位的方式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孜孜不倦地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他的德文《圣经》版本最终成为权威性版本。路德的德译 《圣经》工作,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德语的统一规范乃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学习和掌握一定圣经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也能使我们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促进交流。本文从圣经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出发,并通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浅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圣经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悲剧,莎士比亚一生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人、祈祷、爱、伪善和报复构成了《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的主要圣经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几乎对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影响,其情节或被重述、续写;或被移植、异化。本文将主要分析《等待戈多》对圣经中情节的异化,以伊甸园和上帝为例,阐述贝克特通过将《圣经》中大家熟悉的意象异化与颠覆,描写现代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分裂,并且呼吁基督教精神的复归,同时希望在西方传统文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  相似文献   

12.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生命起源问题是迄今尚未解开的一个谜。不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说,但都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圣经·创世纪》中有"上帝创造人类"的记载,但其科学性有待考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字偏旁部首结构特点及其含义与《圣经.创世纪》所描述的故事,揭示《创世纪的发现》一书中汉字与《创世纪》之间惊人的巧合现象,反驳"独创论",即"上帝创造人类"牵强附会的假说。  相似文献   

14.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魔戒》是奇幻文学代表作,在英美学术界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其研究领域涵盖宗教、哲学、神话学、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等。论文从《魔戒》与基督教《圣经》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其叙事模式。《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正面人物起伏的命运上,同时反面人物命运则通过对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来表现,即倒U型叙事模式,通过对比描写揭示出善恶冲突观,恶终究会被压制,善是万物最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结局和《圣经》中的耶稣迥然不同,但他却具有诸多耶稣的特征:一个集圣徒、预言家和救赎者于一身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把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阐释为《圣经》中耶稣的置换变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解析安迪的形象,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中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主题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也是康拉德写作的灵感来源。《吉姆爷》一书中,康拉德从原罪主题、赎罪主题以及新生主题三个方面对圣经原型进行了阐释和创新。通过重现圣经的原罪故事,康拉德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也突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收惩罚这个层面上,而是把主题上升到勇于接受苦难,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认...  相似文献   

18.
欧美诗歌的产生,应先追溯欧美文学的渊源。欧美诗歌发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化(即《圣经》文化)。如《潘之歌》、《失乐园》、《草叶集》等。  相似文献   

19.
《圣经》和合本与吕振中本由于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不同,都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和合本虽注重忠实于原文,却不失中文的韵气,但行文因时代的关系显得文雅古旧,也因此更符合作为宗教经典的载体。吕振中译本最宝贵的价值就在于它忠实地把希腊、希伯来原文《圣经》直译成中文,正因其所特有的准确忠实,使得语言词句较生硬枯燥,甚至不够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是任何其他英语著作所不及的。其中有许多人物的故事、传说都是西方家喻户晓的,许多词语、典故经常被引用。本文主要论述《圣经》中重要人物故事,从人类始祖亚当到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再到救世主耶稣,及其名字在英语中的习惯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