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掌握城市带之间的吸引范围,有利于空间经济相互地合理组织与城市的空间发展。应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等方法,可以分析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综合实力,确定各自的吸引范围,讨论对南京对皖江城市带吸引范围的影响,阐述吸引范围同行政区域的关联性和差异,并对不同区域下的城市发展策略选择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模型及日常可达性3个主要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利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从不同角度分析高铁的开通对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以及区域整体的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时空效应和分布格局的演变。分析得出结论: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间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高铁开通后城市的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信息流速度加快,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一日城市带的“同城效应”,高铁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初楠臣  姜博 《经济地理》2015,35(3):66-72
鉴于空间联系研究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利用中心职能指数、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和可达性模型综合测度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联系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不同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整体分化趋势明显,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除大庆、齐齐哈尔中心职能指数呈衰减态势,其余城市均呈上升趋势;哈大齐城际经济联系量均有所提升,但城市间内部联系强度差异明显、对外联系程度不均衡特性显著;振兴战略实施前,哈尔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大庆、绥化和肇东,振兴战略实施后,对外经济联系方向有从大庆向绥化转移的倾向;哈齐地缘经济关系呈现竞争性由弱变强的趋势,哈大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不明显,哈绥地缘经济关系呈现互补性由弱变强的趋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各城市间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可达性增加率均在230%上下,哈大齐城市走廊空间极化现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12,32(3)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省际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度各城市省际可达性水平,运用时间距离引力模型测算省际经济联系强度,并依据经济联系隶属度确定省际经济联系方向。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省际可达性水平高值区集中在哈大经济带沿线以及蒙东地区与吉林省的邻接处,低值区分布在外围边缘;②省际经济联系强度总体不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与省际可达性水平显著相关,符合距离衰减原理;③省际经济联系方向的交通指向性和近域指向性明显,哈大经济带沿线尤其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多,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外围边缘与其他省区经济联系明显不足。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协作和自然地理环境四个方面探讨省际经济联系格局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描述区域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型和隶属度模型,基于因子分析法和经济距离的计算对模型中的城市质量指标和区域间距离指标进行改进,测算并分析了江西省各设地级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结果显示:南昌市作为省内唯一的中心城市,经济联系总量较高,且大部分城市对南昌市的隶属度较高,南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差异很大,区际差异更为明显;江西省内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  相似文献   

11.
谢尧 《经济研究导刊》2014,(9):202-206,216
随着城市经济区域化发展日益显著,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增长极"城市以及"点—轴"之间形成的城市群"网络"开发模式是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借助引力模型,分析比较"萍乡市—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和"萍乡市—江西省内部分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缘经济学,进一步地研究它们之间经济竞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咪  赵凯 《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23-126
在武汉"1+8城市圈"中,孝感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心城市武汉最近,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引用经济引力公式,得出武汉城市圈内九个城市的作用强度,突出了孝感与武汉的经济作用强度最大,再进一步利用城市间GDP增长相关度来论证武汉对孝感的经济辐射作用。最后提出了孝感发展自身的对策,以期实现孝感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运用Barro 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995年到2005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得出苏鲁豫皖4省边界效应存在着一体化边界和疏远型边界2种类型,一体化边界包括苏鲁边界、苏皖边界、豫皖边界;疏远型边界包括鲁豫边界、鲁皖边界和苏豫边界.淮海经济区边界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边界的"切变效应"、自然与历史基础、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曾鹏  蒋团标  廉超 《经济地理》2011,31(1):32-39,46
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地区生产总值重心(经济重心)、三次产业增加值重心、社会消费水平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入手,对1952—2008年全国和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从全国和西北五省(区)两个层面探寻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证据,并有针对性地从新疆各重要指标改进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了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反边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析中常用的引力模型对重庆市的城市经济影响力进行分析。依据重庆与其周边的成都、西安、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6省会城市对区域中各区县引力大小的对比,将重庆市对其周围区域经济影响力划分为四类不同强度的区域,即:重庆市引力大于其他城市引力总和的区域为强影响区,大于其他城市引力最大值的区域为次强影响区,大于其他城市引力平均值的区域为中度影响区,小于其他城市引力平均值的区域为弱影响区。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强经济影响区已经扩张到四川与贵州境内,重庆与成都、贵阳的影响力均已透过断裂点渗透到对方区域并合力形成城市影响力高值带;与昆明、西安、长沙、武汉的引力断裂点在四省边界地区的县市境内,这些地区一般距离省会城市200-300km以上。引力强度等级区域的划分对于划定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具有较明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重心模型理论,选择中国新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投资与收益重心变化及其协调性角度出发,并以投资和收益双指标权衡处理后作为区域经济重心,探讨了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重心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将其经济重心空间移动轨迹拟合成数学模型,找出其演变规律并进行预测,并通过GIS技术实现空间表达,对成渝经济区的双核经济增长极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相似文献   

18.
利用修正空间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成渝经济圈R&D空间溢出网络结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圈R&D分布的地缘邻近性显著,南北贯线的地缘邻近性明显强于东西贯线的空间相似性;区域R&D空间溢出的网络结构具有“主核-多中心”特点,“强链”和 “弱链”区域分异明显;区域内R&D空间溢出的出度和入度两极分化严重,区域间R&D空间溢出不完全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势差所带来的方向性;整体来看,区域内R&D空间溢出四大凝聚子群基本契合区域经济整合的边界分异。  相似文献   

19.
于阳  朱云鹃  朱学星 《技术经济》2011,30(12):75-80
基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利用区域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安徽省相关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背景,计算了归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六市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安徽六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提出了安徽六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双圆模式"以及与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