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调控与我国的经济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说明 ,不一贯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直接原因。适当的时机、力度和方式下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需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超 《经济问题探索》2007,(12):158-162
股市的不完全理性使股市的宏观调控成为必要.股市的宏观调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股市的过度繁荣或者过度低速实施的调控,二是针对股市突然的大幅下滑或者重大事件对股市产生负面冲击实施的调控.股市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可以作为第一类调控的中介目标,当这一指标低于既定的合理范围的上下限时,实施提升或降低股市税率的调控;临时性的货币政策措施用于实施第二种类型的调控.股市税率的调整应采取小幅多次微调的方式进行,以避免调控力度不当对市场造成伤害.管理当局应该预先向市场明确调控的规则,以便市场形成明确的调控预期,保证股市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宏观调控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奕 《时代经贸》2007,(6Z):46-47
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挣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体管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生、预见性和有效性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在促进市场化的整体推进方面已经或正在出现如下几个新特点、新趋势:新特点之一,经常进行微调所谓微调,是指调控的时机要掌握在早半拍,争取做到在早期以“微调”的方式,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实践证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必须和宏观调控的能力相适应。经常进行这种“微调”,可以避免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发展。“微调”的力度小,所造成的震动和损失就比较小。新特点之二,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少用行政手段要适应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宏观调控尽可能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就采用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9.
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应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以更加积极的"逆周期"政策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货币政策应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财政政策须更加强调优化支出结构和结构性减税;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出台替代政策继续扩大消费,尽快采取"稳出口"相关措施;通过实现"三个转变"防止物价走势出现反复;重点通过改善供给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加快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近日强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左小蕾解读称,这里所说的政策微调,这与此前大家预期的“定向宽松”应该是同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如何把握宏观调控机遇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从全局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常熟市干部群众自觉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常熟实际相结合,围绕发展促调控,抓好调控促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四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经济全面过热,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2.
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所实施的总体管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扬 《经济月刊》2012,(1):15-15
尽管当前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相似文献   

14.
尽管当前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时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相似文献   

15.
证券市场具有高度波动性,由于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其剧烈波动有可能给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模式存在重监管、轻调控的现状,逆周期市场整体风险调节手段仍较缺乏。虽然证券市场存在高度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危机的出现和管控存在循环的规律性。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背景下,应当从法治化角度,明确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责任主体,更多运用逆周期资本缓冲等直接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一直努力构建的是一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互渗透的调节模式。这种模式无论从逻辑或现实的角度看都相当吸引人,然而这种似乎完美的调控模式在现实操作中却失灵了,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两个答案选择:1.是否我们的国家参数调节市场模式选择失误。2.是否现行调控模式有某种功能性缺陷需要完善,或是与现时的经济运行不合拍,如果宏观调控模式本身相当完善,或者宏观调控模式所要求的经济环境无法实现,可以承认我们探寻已久的调控模式选择失败、但事实不是如此,而是这种模式在现阶段并没有运行到位、现行宏观调控模式所具有的界度和力度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不相符。具体而言,存在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以调控系统具体操作的步骤为序进行分析: 1.向调控系统输入国民经济计划参数是调控机制运行的第一步。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参数本身是否是国家模拟市场得出的符合价值规律的参数,这是关系到调控机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政策工具实际操作偏离最初设计将会降低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导致宏观经济波动加剧。针对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逆周期性调控目标,本文关注财政分权深化和政府债务增发的逆周期性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政策总体呈现顺周期特征。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放大了地方财政政策的顺周期性。地方政府债务增发使地方财政政策呈现逆周期特征。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及其收入面、支出面均呈现顺周期性,由“顺”转“逆”的债务平衡点分别为0137,0113,0209。当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债务规模都在债务平衡点之下。驱动地方政府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内在因素是官员晋升激励。晋升激励的程度越高,地方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力度就越大。但外部市场融资环境的波动削弱了地方政府债务逆周期调控的力度。本文的政策主张是,不宜过度财政分权,应该扩大地方债发行规模,促使地方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18.
熊烽 《发展研究》2006,(6):68-69
稳定价格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新形势、新变化,如何创新和加强价格监测工作,增强价格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提高价格调控水平,是价格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调控系统。用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来考察,这种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首先应具有整体性,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体。国民经济决策的制定、计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应具有抗干扰性,要求在系统内配备专职监督职能的子系统,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干扰,不断达到系统的平衡。第三,应具有制约性,各子系统之间应当形成纵横交错的反馈关系,建立系统内部的制约机制,避免相互掣肘。因此,我认为宏观调控系统应当由决策、调节、执行监督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科学地认识宏观调控系统的外延与内涵,进而确定监督子系统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之后,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进,调控手段与方式不断丰富,调控理念、思路不断发展,调控实践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