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正在全面奔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根本,创新指数依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结合我国自主创新目标和过程,以及非技术创新的特殊性,全面刻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仍持续发展,2009年将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借助重心分析法测算2001—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及其八个不同创新极城市群创新指数重心的空间位置和轨迹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创新指数区域集聚程度,研究集聚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格局,且创新指数重心向东南移动;多元结构的创新极均位于东南沿海、一元结构的创新极均位于北方,而多元结构创新极的创新能力增长速度优于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北方各创新极的创新能力集聚度较高,而创新能力的集聚能推动核心城市创新能力增长,但将减缓区域创新能力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赋予了人类发展更加丰富的涵义,文章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从收入、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五个维度构建了能够更好体现人类发展要义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并测算比较了中国31个省(区、市)人类发展指数值及其排序。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理念与测算方法,更加契合新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可以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统计鉴别力,可以为"以人为本"的顶层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建议,不失为测度人类发展指数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析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和运行机理,构建了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维度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了2012—2016年中国24个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与其综合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受创新要素、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国际化功能和创新生态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城市圈的辐射效应显著,大城市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带动提高了相邻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6.
构建学习型区域是提升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型区域视角下,针对我国高新区传统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新区通过学习促进创新,并建立学习型区域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闫俊周 《经济论坛》2014,(10):25-30
在创新型经济发展背景下,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一个区域促进经济发展,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在对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多元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各省已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背景材料,立足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比较,以比较研究、定量研究、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各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基于要素结构、产业组织、空间结构、制度结构、发展动力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不同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各区域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Hurst指数,发现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具有分形结构,而且具有反持久性。这是一次有益也很有趣的尝试。文中从动态和非线性角度给出这种现象的经济解释,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外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志伟 《经济论坛》2009,(16):67-70
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性因素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构建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实现内蒙古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内蒙古总体经济实力及区域创新能力,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实力和偏弱的科技、教育实力的分析设计了短链结构、网络结构的内蒙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文化对区域创新模式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流动偏好、开放思维、合作意识、信用观念。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是通过两个路径来实现的:一是区域经济文化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观,影响其创新行为和模式。二是区域经济文化发挥制度上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创新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3.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迅  冯敬娟 《技术经济》2011,30(6):65-68,99
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圈、渝西地区和库区生态区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2000—2009年重庆市三大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和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提出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各省相似的区域创新体系忽视了本土特色,需要围绕本地科技需求突破传统范式。竞争优势的获得可以选择突破性创新模式,包括以价值创新为基石的超越战略模式和以区域特色为基础的对比战略模式,从产业、全局、组织、需求、顺序、执行几个层面实施。  相似文献   

15.
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前提,是科学界定创新主体及创新主体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本文在分析三螺旋创新发展模式的组织结构、动力学原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科学界定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提升创新主体间组织协调性和目标协调性,打造学习型企业,构建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链条,建立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以不断提高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渐提升,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是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差异是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东部区域内差异,即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处于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较为平稳;从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服务业在总量上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径,由此各自形成了比较典型区域发展模式.本文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内蒙古七个典型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区域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一直延续到了当前.通过收敛分析发现七个区域间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在条件β收敛模型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港澳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特色农业部门对以上七个区域的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外贸易、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进一步拉大上述区域间的差距.笔者把比较优势指标引入条件收敛后发现,假如以上区域墨守成规,依旧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会抑制区域间的经济收敛进度.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模式和环境要素,尝试提出其区域创新模式选择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提供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