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治理经济紧缩,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拉动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1998年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拉动GDP增长1.5个  相似文献   

2.
国债项目资金是指使用中央政府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筹集的资金。自1998年以来,国务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连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直接扩大了国内需求,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随着国债项目对山区的投入,不断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拉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促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国内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增加国债的发行。国债二级市场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债二级市场,就必须要解决一些问题,如确定适当规模、合理搭配品种、提高流动性等。这对国债功能的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用的发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论文最后对完善国债二级市场,实现国债二级市场的有效运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间投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少维 《新金融》2001,(6):15-17
1998年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已连续发行了3600亿元建设国债,国债的发行,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势头,而且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城的大事,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下降的趋势,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元,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共发行1100亿元建设国债,且采取了增加技改贴息政策,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到了2000年,建设国债发行额达到了1500亿元,但对GDP增长的拉动仅为1.7个百分点,而且从长期看,政府投资总是不如民间投资的效益高,如何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2000年,集体经济和城乡个人投资分别增长9.2%和9.5%,与全社会投资水平基本持平或略高,摆脱了前几年持续低于整体水平的状况,应该讲,相对政府投资而言的民间投资有所改观,那么,2001年我国民间投资会是怎样的发展态势?我们分析认为,稳中向好是其基本态势,但也难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化、生态环保以及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本讲专门介绍由国倩专项资金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6.
赵晓斐 《福建金融》2000,(10):34-35
一、积极的国债政策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从目前情况看,减税政策的实施缺乏应有的财力基础,也存在太大的下调余地,尚难产生明显的需求扩张效应。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我国税收绝对额有较大增长,但占 GDP的份额却逐年下降,由 1986年的 20. 49%下降到 1998年的 10. 3%,财政支出捉襟见肘,普遍减税无疑会使本己困难重重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在此条件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的扩张手段就是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适当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并合理安排政府公共投资支出,以加大政府拉动民…  相似文献   

7.
从1998年开始,中国为了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1年底,我国政府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带动了1万亿元以上的银行配套资金,完成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作为—项应急性的短期政策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对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项短期的宏观政策措施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正如财政部长项怀诚在2002年早些时候所指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也没有—个国家的财政部长能够长期地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出问题。”那么,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后,货币政策应如何调整呢?  相似文献   

8.
《上海财税》2001,(3):I001-I001
自1998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过去的三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从而拉动了我国GDP的稳步增长。就上海而言,从促进投资方面来看,通过落实国债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运用,对带动社会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促进消费方面来看,切实保证了“三条保障线”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加薪所需的财政性资金,增强了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改善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从促进出口方面来看,加大了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使本市外贸出口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9.
《现代金融》2002,(1):4-6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范从来教授分析了我国经济走势,提出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作用,我国经济自2000年开始出现回暖迹象。200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9%,尽管受国际经济衰退及“9.11”事件的影响,2001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7.6%增长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物价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国民经济自1996年宏观紧控以来出现了重大转机和不断增长,可谓“一支独秀”。与此同时,江苏的民间投资趋于活跃,并首次高于集体以上企业固定投资,增幅8.4个百分点,苏南农村工业经过制度创新后,其对江苏工业增长的贡献达50%左右,说明江苏经济已先于全国经济出现复苏局面,因此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已成为启动江苏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数字     
7.9%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克服重特大自然灾害冲击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相对均衡,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  相似文献   

11.
要闻     
<正>2005年中国GDP将超15万亿元根据权威部门预测,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9.4%,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综合国力将再迈一个新台阶。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增速从7%、 8%平台一举跃升至9%。“十五”期间,中国经济预计将保持8.8%的年均增速。自2004年起,中国人均 GDP就已超过1万元。 200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1.4万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 1.9倍多,跃居世界第三位;财政收入由“九五”末的1.34万亿元增加到3 万多亿元,国家财力继续增强。“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全国发电装机从3.19亿千瓦增加到5亿千瓦以上,高速公路由1.63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 6.87万公里增加到7.5万公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来源:新华网;整理:娟子)  相似文献   

12.
综合信息     
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五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399亿美元增加到2864亿美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万亿元,特别是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李强 《财政监督》2003,(11):17-18
积极财政政策是上届政府在1998年作为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联带风险的应急回应而推出的。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交通、能源、电讯等设备的投资,不仅帮助中国避开了短期经济衰退威胁、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效地刺激了国内需求,为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外贸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1.积极财政政策包括公共投资、税收调整、收入分配等多项措施的政策组合。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教育发展等。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安排项目总投资3.28万亿元,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以来,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果断地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政府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投资乘数效应,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实现了当年经济增长7.8%的良好成绩。1999年,国家继续实...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改革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经过2005年的宏观调 控,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稳定快速增长期转换。国内生产总 值达15万亿元,GDP增长达9.4%左右。2005年许多重大投资项目 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尤其 是能源、交通行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为此,本刊 推出“2005中国十大投资工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及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反周期政策调节的一次成功尝试.1998年-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各年度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5、2和1.7个百分点,对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01年,继续发行10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和500亿元西部开发特种国债;2002年国债发行量为5936亿元;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我国的国债发行与国债发行市场概况 1979年以来,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我国发行了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一系列国债。这一时期,国债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债作用也不断强化,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1998年~2000年国债资金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 1.51个百分点、1.96个百分点、1.65个百分点。国债资金与社会保障支出、出口退税相结合,1998年~2000年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36个百分…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有效发挥国债资金“以小拨大”的特殊杠杆作用,支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国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拉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近期,我中心支行对全区1998年至2003年6月国债项目配套贷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9.
积极财政政策是反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国式表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表述,是特指某一个阶段上的一种财政政策。如果换成经济学的术语,应该说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想解决在经济相对低迷的阶段,怎么样实行宏观层次的反周期操作的问题。也就是说,积极财政政策是为我国在1998年之后在宏观上实行反周期调控而实施的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政府举借长期建设国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定位,重点不在减税方面,而在支出方面。在具体的方式上是举借长期建设国债,筹集到资金以后,安排于一些重点的支出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主要针对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以利用居民储蓄。把银行吸收的大量储蓄转为国家财政可以动用的资金,这就形成了长期建设国债的资金来源。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第一年我国就发行了1000亿元,以后每年都有1000亿元以上的发行规模,到2002年已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在这些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中,还会有银行贷款方面的配套、其他资金来源的配套,总的资金投入规模已经超出20000亿元;总的建设规模已经超出30000亿元。积极...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我国GDP达到116694亿元,全年经济增长9.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对外贸易增长37.1%,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幅度上涨、信贷规模超常增长的现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迈上一个新台阶。与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时相比,当前财政政策运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