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则。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私法、权利法,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1市民法的概念在所有的西方语言中,“民法”都是市民法。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就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备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等要素。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必须成为主体,才能认识和改造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待关系,须在一元论的支撑下,发挥良性的互动。中国哲学中的“格物”观念能够有效地弥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痕,能够回答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价值”概念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就其本质而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其普遍性性是“一般人类劳动”,其特殊性是在“特定交换形式”下的劳动。应该从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理解价值。深化和丰富“价值”内涵,对于从理论上说明现代社会劳动的特征及“劳动——资本”交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黄晓星 《开放时代》2012,(5):93-108
转型背景下,现有的市民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民社会—共同体(组织)、国家—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和政治—公民权(权利)三方面,主要以西方国家—市民社会关系为出发点,研究独立市民社会的生产,要么验证独立市民社会的存在,要么使用规范研究对其应然性进行论证.本文采用实践逻辑,认为市民社会的生产是一种国家与市民社会新的关系的重构,是在原支配性网络中“间隙生产”出来的.文章着力于社区,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中观的分析单位反映宏观的社会变迁.在“间隙生产”的逻辑下,国家与市民社会需要将策略性关系转换为更稳定的法理型关系,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化的本质与“农民工”的终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的不断提升的层次需求相联系;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们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范畴,这部分人虽然进入城市,但却没有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生活质量,没有获得同等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还没有真正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把“农民工”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市民社会在中国的运用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刚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转型期间,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准确定位政府地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个体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人群的关系中,个体认识的发展也不纯属个人之事,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个体认识的外化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符合扩散传播,以社会关系的形式被评价和认可,然后得以固定和保存下来。这样,个体认识的社会外化实际也就是个体认识群体化(个体走向人群)的过程,它是个体以自己新的社会认知定向和新认知模式渗透与影响群体的认识,从而引起推动社会群体的认知定向、认知模式发生改变直至创立或建构新的群体认识范式即社会范式的过程。这里,交往是个体认识社会外化的活动基础,因为,只有在交往中个体才能获得和实现其作为社会人的角色与资格。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个体或群体之间以及个体--社会之间相交换其活动、产品、工具,交流、传递其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以达到理解、协调、合作、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形成和传递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和直接的机制。此外,交往还是造就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所谓“社会的人”,即是参与到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并接受历史的和的他人实践成果手经验(包括语言、知识、工具、各种物质产品以及被实践证明是成功和有效的方法、规范、范例等)后在社会规范与期望的陶冶下被塑造成的精神个体。因此,个体认识的发展必然要通过交往过程实现其全面外化。  相似文献   

9.
伴随社会结构转型而来的农民工群体是当前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特殊群体。文章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和农民工管理者的访谈,论述了农民工在就业、人际交往、城市社区的生活和城市适应等问题,指出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市民化,必须要实现稳定的就业,能够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有和市民主动融洽接触、交往的意识;要积极参与城市社区事务,在社区参与中表达自己的声音,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更要注重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培养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对人的本质进行概括。他认为,从现实性上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志、朋友、亲人就是这种现实性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如何处理、发展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政干部却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目的所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与时共进。  相似文献   

13.
郭磊  郭岩  郭军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27):F0004-F0004
城市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一种环境。城市广场又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起居室,外来游客会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大的特点,具有公共性,艺术性,文明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广场又被赋予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内涵。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虽然已探讨多年 ,但分歧依旧。本文从观察人的活动、分析人在活动中 ,在和他物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找到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答案 ,得出了人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这一结论。即 :生产力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是和社会关系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 ,单纯改变社会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本质 ,但发展了的生产力若无适宜的社会关系相配合 ,人的本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说 :人的本质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而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符永寿 《新经济》2023,(5):88-94
基于人的自身需求、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网络社会得以形成。网络社会将网络技术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系统,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迅猛,显著地改变了网络空间面貌,网络社会出现智识化新趋向、新特征。归纳提出网络智识社会,是实现高水平知识社会的一种未来展望、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发展经济学演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社会资本理论的引入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思路:发展中国家需要构造以社会资本为纽带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协调社会资本与现代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邵能 《经济论坛》2005,(21):7-9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张爱仙 《经济问题》2002,2(5):13-15
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是马克思早就指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无非是商品经济的另一种表述而已。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的关系必然是商品经济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建立在社会成员自由平等、独立自主、公平信用基础上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协商一致的关系。市场经济具有商品经济一样的内在本质。但,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却需要有坚实的制度基础,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的产权、文化道德、法律等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技能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能力,是一系列复杂的人际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的因素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