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储蓄在经济增长中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储蓄既可以提升国民储蓄水平,同时又为政府投资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如果说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目标,那么,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储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高储蓄的成因分析和中期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财贸经济》2007,(10):10-16
中国高储蓄的特征事实是居民、政府、企业三部门储蓄率都位于较高水平。传统文献集中于对居民储蓄的分析,而相对忽视了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本文集中对中国政府储蓄进行分析,认为导致政府高储蓄的原因包括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上升以及消费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下降等。导致政府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支出不足的根源在于1994年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中期展望显示,中国政府储蓄率将在未来5—10年内显著下降,并对财政平衡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储蓄的现状与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明确政府储蓄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税收、经常性支出与政府储蓄的关系,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储蓄具有重大作用,而这需要进行根本的税制改革及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财贸经济》1995,(11):4-11
中国政府储蓄分析“储蓄─—投资转换机制研究”课题组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将“储蓄”的概念定义为:常住机构收支帐户上所有现期收入和支出后的平衡项目。储蓄又分为总储蓄和净储蓄:净储蓄是指各部门的收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尚未用于现期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剩...  相似文献   

5.
储蓄的形成和转化是资本积累的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一国而言,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投资和高积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问题.本文分析检验了1978-2008年间我国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Eviews6.0对浙江省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浙江省生产总值与储蓄存在长期均衡,经济增长与储蓄互为Granger原因,储蓄与经济增长两者相互促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储蓄既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又是投资的唯一来源。储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诸多问题最终也可归因于我国的高储蓄特征。本文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三大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分类,发现企业储蓄高是我国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私营企业留存收益比重,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培养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习惯,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永明  白霞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0):136-137
首先对我国居民储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巨额储蓄的存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不利,提出影响我国储蓄增长的三个因素:租金效应;实际存款利率;居民收入;接着对我国储蓄的收入效应进行了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增长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的结论,并分析了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最后针对检验结果提出四点建议:适当增加政府公益性事业支出;改善金融机构信贷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积极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引进;完善对社会资金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程英 《中国物价》2007,(11):51-53
近年来,“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通过对储蓄结构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高储蓄是形成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致使中国的消费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使我国经济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由此,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储蓄究竟是多多益善,还是越少越好,这个问题在建国初期就有争论。自1988年银行储蓄存款滑坡和1989年银行储蓄存款超速扩大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又有甚嚣尘上之势。在这里,笔者试图运用数理和实证的分析方法,来对储蓄效用进行较为精确地评估,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储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一、数理分析:储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超越了一般的文字阐述所谓数理分析,也就是乘数分析。为了推导方便起见,我们既剔除储蓄增量与融资增量脱节的现象,也可排除融资增量与经济增量失衡的因素。假定:储蓄增量等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增量;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增量等于经济增量。则,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乘数原理,我们可以找出一个较为简单的计算储蓄乘数的一般方法,若新增储蓄1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x为1/5,则我国储蓄乘数可用表式一测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