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逆全球化"趋势下,面对国际分工格局不确定性的增长,中国重新审视其不同空间尺度价值链分工联系的重要性凸显。本文通过构建嵌套进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投入—产出序列,在统一框架下,借助生产分割阶段数测度并将其解构为域内、国内域外和国际域外生产分割,探讨了八大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价值链分工联系水平、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定量考察域内、国内域外和国际域外价值链分工联系的主体构成特点,结果表明国内域外生产联系呈日益增强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证实:就我国八大区域而言,相比其国内域外和国际域外分工联系的拓展,域内分工联系拓展的多因素驱动特点更加明显;无论域内、国内域外还是国际域外价值链分工联系拓展,它们在大空间尺度彼此间主要呈现"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
3.
聂思玥  李梦花 《中国物价》2014,(2):54-56,64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部12省市地区的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通过对2000—2008年的数据建立异质性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弹性系数分析了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发现,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经济实力弱的地区,且东部各省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样本内逐年改善。  相似文献   

4.
5.
贸易便利化、国际生产分割与出口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便利化降低生产分割与贸易成本,促进国家之间的生产分工与贸易,同时改变了出口的价值构成。文章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影响国际生产分割和出口价值构成的理论机制,并在双边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价值构成的影响,主要结论有: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本国附加值率的基本影响为负;当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过度外包的生产环节回流,即贸易便利化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U"型效应;贸易便利化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贸易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贸易便利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参与度和参与位置影响出口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利用拓展的MO模型分析了生产分割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研究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之后使用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的样本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生产分割显著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服务业开放扩大了生产分割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正面影响;该结论在经过解决样本选择偏误、工具变量法和替换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生产分割对不同性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差异化影响,显著提高了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非垄断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机制分析表明,生产分割通过提升企业生产率和进口中间品质量两条渠道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8.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2010-2012年我国税负痛感指数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税负痛感指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人口性别比例、老龄化程度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公民受教育程度、失业率、非税收入占比、财政分权等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正向影响。提出从降低非税收比重、科学分配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财政用之于民生的比重等方面来降低我国公民的税负痛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根据2010-2017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运用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发现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显著空间自相关,而城市化水平确实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对于政府进行政策改革、制定城市规划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东亚逐渐成为全球生产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产分割的视角,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生产阶段数与平均传递步长,研究东亚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过程,并明晰区域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东亚整体的生产分割长度呈现递增趋势,并且国内与国际生产阶段数呈互补关系,验证了东亚生产结构复杂度不断提升,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不断提升的特征事实。其次,分国家(地区)来看,日本的平均传递步长是东亚地区中最短的,距离最终产品需求较近,而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等距离最终需求较远,尤其是制造业。最后,从阶段数之间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内生产阶段数下降幅度大于国际阶段数的上升幅度,表明日本通过产业转移的替代效应加强了其在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而中国等以国内和国际外包的替代效应夯实国内产业链;东盟国家如泰国、越南等则通过提供最初中间产品,提升生产结构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1.
郑璐 《商》2014,(44):239-239
本文运用2002—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考察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建立简化的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使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初步对区域创新投入一产出的空间相关关系进行探索。发现创新投入与产出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利用2005-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技术考察了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区域空间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存在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规律性递减,随着时间推进而微幅减弱但整体相关性始终突出.同时,城市住房价格在局域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了受收入、信贷、成本等传统因素作用外,中国城市间住房价格还依赖于周边尤其是近邻约400公里范围内城市住房价格波动的空间溢出正向效应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城市间,这种空间溢出及其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一线城市住房价格向域外扩散的过程中还辐射了中国更广的空间地理范围.最后,结合主要结论就“新常态”下住房市场差别化调控和长效配套机制构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范存换  崔大树 《商》2014,(32):79+70-79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发展,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条件作为要素流动的必要载体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要素的空间异质性不只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一般影响因素,而是其演化的根本动力;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外部性等多视角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素交易成本的空间异质性加快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速度,并且要素交易成本的空间演进路径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剑平  马长发  张庆红 《财贸经济》2011,(4):111-116,124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和空间面板数据剥离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9年、1992-2000年、2001-2009年全国土地要素贡献率分别是19.31%、13.93%和26.07%。研究结论:(1)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方法因为加入了空间相关性的影响而使得分析结果可能比普通面板分析方法结果更可靠。(2)中国当前表现为逐渐高效的外延式增长,较高的土地贡献率和土地弹性可能更符合当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GDP政绩争相扩地以及愈发达地区土地渴求愈强烈的经济现实,土地供给政策的制定在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亦应更多考虑次发达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我国29省(市、区)1997—2009年间的财政支出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由于受到财力水平约束不同,在财政支出竞争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具体来说,东部地区财政支出由于受到财力约束相对较松,地区之间总量支出和分类别支出竞争效应都很显著,并且在分类别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竞争程度明显比教育支出要高;而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受到财力约束相对较紧,不论是总量支出还是分类别支出都缺乏显著竞争效应。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的竞争效应显然会影响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入贝叶斯学习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和媒体报道对中国公众和专家的通胀预期异质性的影响,估计实际通胀率、通胀率的平方、GDP同比增长率和通胀波动性等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媒体报道总量、媒体报道内容的异质性和媒体报道口吻等媒体报道变量对预期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和专家的预期异质性都会受到GDP同比增长率和通胀波动的影响,而实际通胀水平作用甚微;公众预期的异质性取决于媒体报道的异质性和报道口吻,而非媒体报道的总量;媒体报道几乎不影响专家的预期异质性;关于通货紧缩的报道会提高公众和专家预期的异质程度.因此,政府对媒体报道的真实和准确必须加以监管,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媒体报道的角色并借以传递政策目标,引导公众通胀预期,进而提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云峰  ;白万平 《商》2014,(28):162-163
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1993—2013年的人均GRP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即存在整体上的空间依赖性,又存在局部省区间的集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较好的分析了西部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得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存在β收敛,各省区即受到自身初始经济水平的制约,也受到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即各省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个“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产业空间分布的动力机制,发现:除传统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外,微观企业的选择效应是产业空间分布的“第四动力”.其作用路径:一是企业层面,给定外部竞争水平,效率异质性可能是“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集聚的“向心力”,也可能是“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迁移的“分散力”;二是区域层面,给定现有产业空间结构和外部竞争水平,较高的区域平均生产率门槛值促使低效率企业更趋于集聚,以通过“抱团效应”抵消竞争压力;三是产业层面,给定企业个体特征,产业内企业异质性初始程度和边际变化的作用方向是有差异的,既可能是集聚力,也可能是向心力.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空间为产业份额和市场效率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省级层面收入不平等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分割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基尼系数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地区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型关系,当前“知识溢出”效应超过了“技能溢价”效应,创新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市场分割不仅会加剧地区收入不平等,还会通过阻碍技术创新间接弱化创新对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地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贸易依存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工业化率的提高则会加剧地区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惯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