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作为自然实验,应用回归调整的差中差方法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青年和中年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低技能群体中的男性和青年女性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低技能群体中的中年女性就业却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越大,对就业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政府适当的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将有助于低技能劳动力整体工资水平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为视角,分析当前残疾人的就业结构,通过三个部分:残疾人就业及扶持政策现状分析;创新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思路;多渠道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从而构建:巩固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劳动参与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养老保险覆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尤其对于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更明显;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激励农村居民降低劳动供给,尽管养老保险待遇并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但农业劳动供给水平将会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差异,新农保制度更倾向于将农村居民留在农业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综合保险倾向于激励他们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则鼓励他们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加速劳动力市场转变,需要构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为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出发点,运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对建立大学生劳动供给决策模型的研究,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撑。在对现期劳动供给和延期劳动供给两种类型的大学生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分析后认为,运用激励手段满足个人高层次的需求,会淡化低层次需求的期望值,有助于降低用工成本。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经济改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体制结构变迁方面的宏观因素,也贫困者个体自身方面的微观因素。而现行救助政策及具体措施方面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偏低、低保救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存在盲区、救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贫困群体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不仅对解决潍坊市城市贫困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范围内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张楠 《时代经贸》2009,(12):12-13,11
现阶段,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贫困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一些应用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性的扶贫政策,通过群体效应达到减贫效果;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则更多地采用瞄准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以促进个体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该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造反事实,利用2005-2013年湖北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在拟自然实验环境下识别出重点县认定标准和重点县政策对贫困减缓的处理效应。研究表明,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的减贫成效未如预期显著,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会高估政策实施的效应;进一步的机理检验表明,这主要归因于重点县这一战略安排未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对缓解地区分化作用也不明显,甚至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合理竞争。建议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细化扶贫瞄准单元,以扩大精准扶贫时期扶贫政策的减贫成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从需求面、供给面、环境面3个层面,选取中国最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北京、天津、深圳、西安、成都5个城市产业扶持政策进行研究。通过对五城市高技术产业政策条款进行编码、结构化和内容分析,指出五城市高技术产业政策在需求面、供给面、环境面具有明显的偏好差异,深刻剖析不同城市在高技术产业政策工具运用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环京津贫困带的扶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受到国际关注,是中央政府和京津冀三省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论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还是践行党的科学发展观,都应对环京津贫困带予以扶持和补偿.为此,本文针对该区域的历史陈欠和其今后的持续发展,从物质补偿与政策扶持两方面进行可行性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稳定的职业生涯似乎已难以实现。持久性就业能力更能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就业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就业管理的重点。聚焦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潜力、组织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政府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研究劳动者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寻求有效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来自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但从中国当前的情况看,试图从扩大需求入手来解决就业问题存在着很多困难。中国劳动力供给过剩除了短期内无法控制的人口规模因素外,还和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城乡隔离的就业政策、家务劳动模式、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政策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反贫困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贫困人口行业固化、区位固化和群体固化逐步形成。由于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城市贫困状况和人口构成呈现出地域、行业、城市等级的空间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救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为遏制城市贫困日益恶化,有效破除城市贫困固化态势,应在现有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重构贫困人口聚集区地域格局,提升贫困主体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萌 《发展研究》2014,(4):33-43
本文通过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就业的机理,运用税收调查和减免税调查的企业数据资源,从需求层面建立模型框架,对整体减税、分税种减税如何影响就业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曾俊 《经济研究导刊》2014,(16):109-110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在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特征,对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笑  张世伟 《技术经济》2020,39(1):132-141
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劳动供给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劳动供给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对农民工的就业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存在显著消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低工资对女性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对男性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最低工资对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工作时间呈现出倒"U"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就业视角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保护扶持和中小企业成长扶持3个部分构成。政府扶持体系的系统仿真结果显示,政府扶持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步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尽管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经济复苏的基本态势已然确定。而我国经济已经率先在全球企稳回升,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初现端倪,一批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走上正轨,一些企业甚至得到长足发展,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得以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中央也注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