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是建立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重要内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目前存在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未考虑不同年龄子女的学费支出差异、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额度较低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细化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二是提高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额度;三是扩大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适用范围,并提高限额;四是根据不同地区细化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五是提高“一线城市”的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六是根据赡养老人的年龄和收入情况细化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税改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制度,设计不同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调整方案,并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5年数据模拟分析其对居民收入和居民福利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教育费用扣除制度扩大了收入差距,但提高了收入水平。同时,制度的优化使得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且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略微增强,且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差距无变化。收入水平提升对福利增进效果较强,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福利损失影响较小,从而福利水平得以提升。此外,依据教育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标准是可行的。鉴于此,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要继续优化子女教育费用专项附加扣除,以提升居民福利水平,持续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2019年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制度以来,历经扣除项目范围扩大和扣除标准提高两次政策调整。本文从整体专项附加扣除和分项专项扣除两个视角,采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专项附加扣除的整体减税效应显著,其中,中等收入组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规模最大;(2)无论是整体专项附加扣除,还是分项专项附加扣除,均对收入分配产生逆向调节,且逆向程度与扣除规模成正比;(3)2023年提高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扣除标准,在增强专项附加扣除减税效应的同时,加剧了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基于此,建议专项附加扣除的首要目标应定位为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可考虑对高收入者的扣除金额实行随收入增加而调减的制度安排等,以缓解专项附加扣除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减税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不仅会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还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逆向调节。在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基础上,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会进一步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但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仍然存在。为减缓子女教育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更好发挥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降低居民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建议从两方面完善现有扣除办法:一是根据教育阶段识别纳税人子女教育支出的差异,以更好匹配纳税人实际负担;二是提高部分纳税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税前扣除额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各国(地区)个人所得税的扣除制度设计,发现多数国家(地区)均设立了生计扣除、费用扣除和特别扣除项目,并建立了生计扣除的动态调整机制,而费用扣除和对纳税人配偶、子女和父母、残障人士以及在教育、医疗、贷款利息等方面的特别扣除,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具体家庭情况,在纳税人家庭负担方面基本实现了税负公平,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朝晓 《税务研究》2022,(12):81-85
不少国家(地区)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为依据,按照实际负担人数,确定标准化减除费用;同时结合纳税人收入情况、纳税人及被供养家属是否残疾、抚养子女的纳税人婚姻状况、被供养家属年龄,设置差异化减除费用。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等为依据,实行标准化减除费用,结合纳税人居住、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支出实行专项附加扣除。比较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标准减除费用未考虑实际负担人数,差异化减除费用未考虑纳税人收入情况、纳税人及被供养家属是否残疾、抚养子女的纳税人婚姻状况、赡养老人年龄,造成纳税人减除费用扣除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精准性,应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纳税人收入等因素,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周小丽 《时代金融》2011,(17):23-24
近年来,关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改革历程和现状出发,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现行扣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改革的原则从扣除制度、项目等方面提出改革我国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小丽 《云南金融》2011,(6Z):23-24
近年来,关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改革历程和现状出发,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现行扣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改革的原则从扣除制度、项目等方面提出改革我国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为探索家庭赡养行为的税收经济调节机制,本文以江苏11535户城镇家庭受赡关系为样本,采用基于被赡养人年龄闽值的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考察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对医疗、非医疗和总赡养支出的处理效应,并针对主赡养人身份、赡养人性别和被赡养人性别进行异质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具有税收激励和孝亲示范效应,对非医疗赡养支出的处理效应明显高于医疗赡养支出且存在过度反应,改变核函数和带宽计算函数的结论仍稳健.主赡养人身份和赡养人性别对赡养行为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填报扣除提前兑付女性被赡养人的赡养支持预期.当前赡养扣除标准可从被赡养人数量和年龄阈值、赡养行为细分、扣除分摊限额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陈懿赟 《税务研究》2024,(2):126-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税收促进共同富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手段具有多样性、作用具有精准性。新时代新征程上,税收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力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强化初次分配中的税收调控作用。包括优化增值税制度,将三档税率合并成两档税率,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等;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对技术转让所得的减免税力度等。第二,强化再分配中的税收引导作用。包括扩大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围,改进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等。第三,强化第三次分配中的税收激励作用。包括进一步提高企业慈善捐赠支出和个人慈善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简化享受税收优惠程序,出台实物捐赠扣除规定,落实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所以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纳税人负担,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个人所得税有必要继续减税,同时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具体对策包括:将专项附加扣除中的子女教育支出范围扩大为子女养育支出,增加家庭合并征税模式,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建立负所得税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功能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外还有就是调节收入分配不均。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是实现公平纳税的一个重要方面,费用扣除的确定关系着纳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高低,因此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制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费用扣除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的主要税种,除了筹集财政收入职能,更重要的是发挥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现行税制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需要从经济发展、税制结构优化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本身完善等多目标出发,循序渐进,在综合所得扩围、加大专项附加扣除力度、调整税率结构等方面探索改革的可行性,从而把强化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兼顾效率,使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4.
促进消费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探讨纳税人的税负感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可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政策参考。本文通过对1167个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税负感知下降能够促进消费升级。为降低税负感知进而促进消费升级,本文提出如下个人所得税优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的了解和认知;二是将非劳动所得纳入综合所得征税范围,提高个人所得税综合课征制的减税红利,进一步降低纳税人税负感知;三是优化专项附加扣除申报流程以实现应扣尽扣,降低纳税人客观税负与主观税负感知;四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税率级距、降低边际税率等,加大个人所得税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减税力度,降低中等收入纳税人税负感知,以促进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5.
对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缺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税率既定条件下,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应税所得,而应税所得的确认又取决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费用扣除”的设计存在很多缺陷: 对纳税人福利水平的确认欠科学且有悖横向公平原则, 缺乏弹性以致于弱化了个人所得税资源配置功能、未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等。使个人所得税制度偏离了公平的目标, 弱化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为此,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费用扣除”的公正、科学和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重要的税种之一,但其目前的费用扣除制度不利于个税发挥二次收入分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个税费用扣除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日本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扣除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是不同国家税收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较为完善,扣除项目的分类较为科学,能够较好地实现税负公平原则。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较为粗糙,未能很好地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就整体税制设计、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模式、所得税扣除制度的具体设计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个人所得税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税种,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大概百分之六十六的个人所得税收入来源于中等以及中下收入阶层。在社会上谈论着一种说法:现在个人所得税已沦为"工薪所得税"。2018年6月19日,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进行第七次大修改,这是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其中首次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本文针对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19年1月1日执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有关规范的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解析公民个人可以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结合"办法"扣除,进行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的改革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健全直接税体系,提高直接税比重的要求。因此,“十四五”时期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同时实现税收公平目标。对比近两年国外个人所得税发展趋势,发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收入占比较低、劳动所得税负较重等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是将资本所得纳入综合所得计税范围,同时推进现代化税收征管,避免税收流失,以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二是通过完善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公平。三是优化高端人才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