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分量之重,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提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3.
《企业科协》2007,(4):11-18,20
党中央、国务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战略,这是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高新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犁国家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推动自主创新和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典范。文章基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内涵,解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全面剖析其战略定位与典型特征。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驱动效能,应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合理布局产业链、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人才引进和构筑科技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动力、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精神、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等科技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动力。像瑞士、芬兰、以色列等国国土面积、人口和资源都处于弱势,正是依靠国家创新能力跃居世界科技经济强国,在创新发展上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深刻认识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在实现国家强盛、推进民族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企业标准化》2007,(11):10-16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把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作为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徐冠华(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相似文献   

8.
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技事业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近年来,我国前沿技术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基础研究取得世界领先成果;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和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促进民生改善和农业发展,基础研究设施和基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功开展了政府问创新政策对话、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9.
要闻     
《中国中小企业》2012,(8):10-13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7月6日至7日举行的全同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同战略和人才强同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日报2007年1月25日讯1月23日上午,国务委贝陈至立考察了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和电子学研究所,看望了科技人员,并与中科院有关负责同志座谈。她强调,中科院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五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再次确立了各级党委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依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全球科技革命、国际科技竞争、国内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科研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平台、科研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和创新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建设需遵循科学的路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应注重规划引领和经费支持,高度重视交叉研究和技术转移。下一步我国应坚持前瞻布局、整合研究力量、完善投入与产出机制、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发挥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当今科技发展综合水平看,科技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法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法国人丰富的想象与创新思想始终为世界公认。创新使法兰西民族始终屹立于当今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其中,会议提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5.
赵光辉 《企业经济》2023,(5):5-17+2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全球交通科技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智能化、数据化的特征。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技术、交通规制与交通治理等都离不开科技的融合与推动。本文以全球视域下交通科技及其治理为切入点,关注交通科技在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进程。从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等方面厘清当下交通科技的沿革与趋势,梳理交通科技创新浪潮下政治、经济、技术与人才“四维度”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从全球交通治理的思考高度来尝试提出交通科技发展的工具导向与价值导向的“双导向”策略。着眼于“四维一体”的全球交通治理架构构建交通强国战略主导下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以营造创新政策制度环境为保障,全面提升交通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与人才强国三大战略互动,以推动实现中国交通科技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科协建设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提出的一个根本性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根本上讲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根本上讲是建设一支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只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创新战略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2005,(2):1-1
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人才强国,这是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推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编制中人才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深刻认识国企的创新责任、贡献和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于国有企业的创新,我讲四点看法。第一,国有企业有责任搞好创新。这是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国有企业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蔚子 《上海质量》2011,(3):9-12
今年“两会”许多代表委员提出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强大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积极推进”质量强国”,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本刊采集了一些专家,企业界人士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就质量强国战略发表的一些观点,我们期待各位读者给我们来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经历了30个春秋,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民的生活及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