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经济改革的核心: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好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178-180
印度独立以后的历届政府在关于如何发展国民经济的问题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拉奥时期才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印度国情的道路。印度经济改革的核心就是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适当兼顾社会公平的经济改革才是符合印度现实国情的有效的改革。社会公平只能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  相似文献   

2.
印度对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对外投资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起步,但由于印度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早期的发展极为缓慢,规模也很有限.经过90年代的经济改革,印度的对外投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进入21世纪,印度的对外投资才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前言 1994年。由于拉奥政府坚持经济改革的方针,使印度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1994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度增长5.3%,其中工业生产增长8.4%。在过去的一年,印度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1994年底达到2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下一个十年里,印度的经济将进入一个以平均高于5%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刘同昌 《商周刊》2011,(5):24-25
21世纪是一个全世界共同进入老龄化的世纪,也是一个消费的世纪,老龄产业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中国和印度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导致了世界格局变化与"亚洲世纪"的大讨论。亚洲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地由各国的独立增长向区域经济整合过渡。如果21世纪真的能够成为亚洲的世纪,那么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上不断整合、政治上不断信赖的基础之上。因此,持续地将亚洲经济整合的趋势发展下去,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实现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区域性经济整合,这是亚洲各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亚洲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人均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1.4%),而亚洲经济、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也很快。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印度国内经济萧条,管理体制混乱。新上台的拉·甘地总理刚刚作出加快经济改革的决定,也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壮志未酬便饮弹身亡。1991年6月,拉奥登台,继续率领国大党政府推动改革,且改革幅度比较大,确实收到一定成效,使印度  相似文献   

8.
论民营资本与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驱动力量。据统计,中国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但大部分并没有进入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具有发展潜力的投资领域并加以充分利用,将为中国经济增长装上新的引擎。  相似文献   

9.
使用19个亚洲国家、1960-2010年的面板数据,比较了印度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预测了中印两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样本期内,中国人口转变因素解释了人均GDP增长的35.3%,而印度为29.1%,态势上,印度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平稳上升;而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高点之后开始下降;未来发展趋势上,中国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会在本世纪30年代变为负数;而印度在2050年前一直维持较大的正值。  相似文献   

10.
这两年来,有很多文章比较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讨论谁比谁厉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比印度更为成功。从经验上观察,这一点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对于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快于印度,各种解释众说纷纭。印度经常以世界  相似文献   

11.
1.既要保持效率,更要体现公平。通常说,房地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国计可以理解为效率,民生则体现为公平。就效率的意义理解,房地产既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催生的新生儿,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成长期,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住房需求的扩大,使房地产和住宅产业没有理由不加快发展。但是,针对房地产的虚拟性膨胀和产业关联度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也就要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印度经济改革中的新工业政策 1992年,印度国大党拉奥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贸易、工业、金融改革的措施,从严重的财政困境中摆脱出来,私营企业的活力开始被调动起来。这一套改革措施,印度有人称它为“新经济政策”,发达国家视其实施情况,作为衡量能否向印度扩大投资的标准;而世界银行则声称,将以坚持推行经济改革作为继续向印度发放贷款的条件。所以,自从1991年6月国大党重新执政以来,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和1992年以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做一比较,认为两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变化明显不同,但都利用了经济相对落后的优势和福特增长模式的一些因素。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国内市场发展迅猛,9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产品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推动了经济结构上预期的深入转变。然而,中国大部分中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得益于合资企业。虽然近几年印度在软件、钢铁、汽车和药品等领域正在增加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但是其经济结构的转变较为平稳,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较为缓慢。印度拥有众多的小型企业和规模庞大的非正规经济部门,因此相对于中国而言,从规模经济和福特增长模式的第三次浪潮中收益较小。不过由于近期经济增长过快,两国都出现一些负外部性,尤其在中国,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城市拥挤。  相似文献   

15.
刘建辉 《经济》2005,(3):32-35
印度和中国最具有比较性的两个大国。两个大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道路,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许多人越来越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谁的发展模式更具有持续性?中国和印度在未来世界将是激烈的竞争对手吗?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个人口大国。若干年前,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谓大相径庭。七十年代末,中国和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成倍、数倍增长的兴旺态势之际,印度面临可口可乐、IBM等外来投资公司打道回府并将资金转投向他国竟然无动于衷。 近几年来,印度也不甘落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其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成为南亚地区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 印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昔日的印度经济是怎样一种状况呢?1991年以前,印度的企业通常需要五至七年的时间才能得到新产品的制造许可证。进入九十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初,拉奥政府宣布新经济政 策,揭开了印度经济改革的序幕。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收入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前沿。早期国外学者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重视,21世纪初国外研究重点转向区分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对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相反表现。国内关于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对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中国适用性的验证,随着对收入不平等关注的增强,学者们不仅仅关注收入不平等的原因,而且更加重视收入不平等的后果,研究的重点从经济增长导致收入不平等转向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经济增长。2005年前后开始陆续出现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计量方法检验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影响作用。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收入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异质性问题。其次,本文从影响机理、数据、方法和政策等角度对研究进展做了进一步总结。最后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经济加快发展,国际社会纷纷谈论与印度崛起有关的问题。独立后的印度政府领导人决定把印度建成“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同时,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印度又实行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现代工业与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利用国外资源与自力更生结合的发展方针等。经过50多年的实践,印度经济模式获得一定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印度开始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独立后印度外交政策的发展逻辑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从独立初期到21世纪,国际局势和印度国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的外交政策也相应经历了四次明显的转变。但是这些转变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印度外交的内在特性,相反这些特性在新的形式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