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燕尾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中部地区成为经济政策的边缘地区。“中部塌陷”之势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中央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统筹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既往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是“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迫切选择,是保持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整体腾飞和国家落实区域经济发展序列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新一轮转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为102.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7%,2001年人口35147万人,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占全国的22.4%,是我国人口、资源、经济较为密集的区域。该地区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也是支撑中国版图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中部地区东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东部地区,西濒我国资源充裕经济贫困的西部地区,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对建立我国区域间良好的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和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的核心枢纽要地。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如何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来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快区内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利用研制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中部与各区域的经济关系,对中部的崛起问题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中部与基本法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唤起了中部地区超越发展的希望,完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至此,我国各地区经济都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导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然而,中部崛起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从中部地区特点和优势出发,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区域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实现中部崛起,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老工业基地和传统的粮食主产区众多,所有制结构不…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指的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五省,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是全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枢纽。当前中部五省已经呈现落后于全国发展步伐的态势。已尖锐地预示着“中部塌陷”的现实可能。中部五省的落后,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落后,从而制约了内资和外资的引进,造成经济“输血”不畅。因此,要实现中部崛起就要从根本上改善中部五省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已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区域政策体系。本文对我国4大区域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勾画了东西南北中大协调、共发展的崭新格局;并对各省级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在我国地理分布上承东启西,因而中部崛起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发展既对本省经济起决定性影响,又对区域经济产生联动作用,故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结果和六地相关政策的对比,梳理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现实差距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金成  宋立 《经济管理》2006,(15):11-13
“中部崛起”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我国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和采取正确的发展模式十分重要。中部地区发展进程中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具体特点,“实现三个结合,组合三种模式”,即“中部崛起”战略一定要与东部地区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选择可持续的复合型战略模式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我国中部三省经济协作区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中部三省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建立中部三省经济协作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论述了建立三省经济协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协调区际关系,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该2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和整合区内协作的优势,以生产组织区域化和区域经济专业化推动自身发展,通过分工协作,使本协作区发展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梯度开放"的策略,在发展过程中,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形势,因此中部崛起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产业集聚模式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获得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是我国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通过对三种创新模式在国内外实践的考察,可以看出,每种创新模式的成功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中部的实际特点,认为中部地区应选择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划分,是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划分,是宏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均衡和差异的反映。“中部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中部地处内陆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占全国10.7%土地,  相似文献   

16.
《大陆桥视野》2011,(15):38-38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内陆且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将获得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拉动内需的战略举措,以实现这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本质是对外商品的往来。  相似文献   

1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地处中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但在引领区域经济上台阶、求跨越的同时,也潜伏许多诸如观念陈旧、滥取资源、产业与科技脱节等一系列发展瓶颈。如何抓住机遇,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部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桥梁作用。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基本地域空间单元;城市是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经济体,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承载体和竞争平台。"两型社会"背景下,中部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和流通平台。以省会城市为例,在现状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从区域关联、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联动、集群式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占东 《经济经纬》2005,(6):109-112
中部塌陷的形成既有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原因,也有中部六省自身产业结构缺陷的原因,它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整体性的危害。实现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对保持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中部崛起,除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外,应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选择主导产业,促进支柱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工业结构,支持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