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敏感性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1982~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储蓄投资缺口结构与经常项目顺差的关系及部门储投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常项目顺差由高投资率背后更高的储蓄率造成,居民部门储投缺口贡献度最大,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投缺口大部分年度为负;企业部门对经常项目变动决定作用最大,政府部门对经常项目顺差贡献最稳定;居民部门储投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储蓄变化,过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2005年后企业储投缺口扩大源于储蓄占GDP比增加和投资占GDP比减少,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过低和投资效率下降分别是储蓄比增加和投资比下降的原因;"以存量支"式的投资特征导致了政府储投缺口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越来越消费不掉投资形成的产能,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变成顺差。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至08年的44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由1.3%上升至10%。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跨了,这个循环就应该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3.
【香港《香港商报》7月24日】中国金融界人士又一次大跌眼镜。日前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外汇顺差持续加大,推动GDP增长,国内储蓄大幅增加,市场出现资金过剩迹象。在市场认为央行应该加息的普遍预期下,央行7月21日却再度上调准备金率0.5%,升至8.5%。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制造业已成为最成功的经济发展之路:从德国到日本,再到韩国,现在是中国。通常情况下,这种策略伴随的是低消费,高投资,以及更高的储蓄和大量的经常账户盈余。今天,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已高达1800亿美元。如果中国的投资率下降4-5个百分点,而储蓄率保持不变,使经常账户总的盈余量超过3000亿美元。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吸收如此多的盈余呢?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4):1-21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是全球经济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金融体系效率高的国家向金融体系效率低的国家输出“金融中介”功能,帮助金融后进国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果前者国家储蓄小于投资,经常账户逆差,净输入资本;后者储蓄大于投资,经常账户顺差,净输出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这样既造成储蓄“虚高”于投资和经常账户“表面盈余”,又造成资金在行业的配置过剩和不足并存,使得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为国内投资融资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业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储蓄对国内投资仍然起根本性作用。但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 ,中国的储蓄与投资的回归系数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没有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的条件下 ,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化呈很强相关性 ,但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相关系数明显下降 ,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国内投资已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上半年,我国居民平均储蓄率出现回落,6月末为26.7%,比上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结构发生较大,其中储蓄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比重由一季度75.4%降为74.9%;居民股票市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显著上升,由上季度6.1%上升到6.6%。  相似文献   

8.
田颖 《辽宁经济》2004,(5):67-68
截至2003年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从1998年到2002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递增17.1%,远远高于GDP年均7.7%的增长速度。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不断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投资品种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出现高于GDP近10个百分点的储蓄存款增长速度,目前高储蓄率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如何分流巨额的储蓄,将储蓄资金以更高的效率转化为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缔造多赢格局,已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对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王佐 《科学决策》2007,(1):60-60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的文章说,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其中,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近几年还在下降),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主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评估国民储蓄行为,更突出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个前瞻性的、动态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分布变动情况。本文的动态分析方法不仅得到了实证验证,也比经济文献中的静态依赖分析更为有效。本文仿真模拟全球储蓄行为后发现,随着居民储蓄份额的上升,中国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2010年经常账户呈现顺差,而到2045年左右中国经常账户重现逆差。美国、欧盟的经常账户趋向与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美、欧经常账户的仿真模拟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2.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过低。200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7%,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这一比例都接近或高于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增长模式和过高的预防性储蓄水平。过高的预防性储蓄是因为与养老和健康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高等教育费用的增加。这种"高储蓄、低消费"倾向被认为是导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因素,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率与上季度持平,居民储蓄结构基本稳定,其中储蓄存款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由二季度74.9%降为74.7%;居民股票市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季度6.6%上升到6.8%。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日本1981年以后的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进行了回归分析。我们的结果显示,汇率并不是影响一国贸易收支长期变动的主要因素,更基本的因素是储蓄与投资。如果一国的国内储蓄率高,或者投资率太低,它的对外贸易就会出现持续的顺差。因此,我国现在不能利用汇率升值的办法来调整对美贸易收支的顺差。  相似文献   

15.
【英国《金融时报》11月24日】2004年前3个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为0.35%,2004年4季度开始急剧增长,今年上半年顺差占GDP的比例为4.9%,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从最近的月度数据看,10月份的顺差规模创下了月度顺差规模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上半年,我国居民总储蓄率为25.1%,较2006年末下降1.1个百分点。受经济和股市持续转热的影响,居民储蓄结构形成显著变化,其中居民股票价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大幅上升,由2006年8.1%增加到13.5%,储蓄存款比重由2006年末74.1%降为70.2%。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居民总体储蓄率较2005年下降近一个百分点。受股市升温的影响,居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居民股票价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大幅上升,由2005年6%增加到7.5%,储蓄存款比重由2005年75.2%降为74.1%,且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三季度,全国居民总储蓄率为24.7%,较2006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受股市和楼市持续走高的影响,居民储蓄结构形成显著变化,其中居民股票价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大幅上升,由2006年8.1%增加到14.7%,储蓄存款比重由2006年末74.1%降为69.2%。[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季度末,我国居民总储蓄率为25.5%,较2006年下降0.7个百分点。受经济和股市升温的影响,居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居民股票价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大幅上升,由2006年8.1%增加到10.9%,储蓄存款比重由2006年末74.1%降为71.6%,且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统计中持续存在的反常现象之一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消费率仅50-60%,甚至低于日本和韩国在70和8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而且呈下降趋势。根据调整之前的GDP数据,国内总储蓄率在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2004年中国的消费率更降至54%的历史最低点,2005年将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